小腸化物及泌別清濁的功能失調,陰寒內盛,臨床以小腹隱痛,腸鳴泄瀉,小便頻數不利為主要表現的證。常見於泄瀉、腹痛,以及西醫的慢性胃腸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

  小腸泌別清濁的功能與脾胃升清降濁和大腸傳導功能密切相關。由於小腸在吸收食物精華的同時,也吸收瞭大量的水液,所以當飲食不節或寒邪直中小腸,尤其素體脾陽虛弱,陰寒內盛,即可影響小腸對飲食物的化生和吸收,形成小腸虛寒證。

  小腸虛寒證的臨臨床表現為腹痛,腸鳴,泄瀉,喜熱喜按,小便頻數不利,或小腸因寒氣滯而小腹疝痛,並常伴有畏寒肢冷,舌質淡,苔薄白,脈緩弱。由於陽虛不足,故腹痛喜溫喜按,畏寒肢冷;因小腸泌別清濁功能失常,故二便異常;寒滯小腸,則腸鳴、疝痛。

  小腸虛寒證的治療宜溫通小腸,可選吳茱萸湯、厚樸溫中湯等方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