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祛除風寒濕邪,治療風濕痹證為主要作用的一類中藥。

  功用 本類藥物辛散祛風,苦燥除濕,性溫散寒,能祛除關節、經絡等處的風寒濕邪,達到舒筋、通絡通痹止痛的目的。有的祛風濕藥還有清熱祛風,通絡止痛及補肝腎,強筋骨的作用。部分祛風濕藥兼有發汗解表,利水清腫,和中化濁,活血解毒,熄風定搐等作用。

  適應證 祛風風濕藥多為苦溫辛散之品,故有祛風散寒除濕之功。主要用於關節疼痛,肌肉麻木,肢體重著,遇寒加重、得暖痛減的風寒痹證;有些藥物兼入肝腎,強筋壯骨,適用於風濕日久,肝腎虧虛所致的腰酸腿軟,筋骨無力,肌肉萎縮,關節強直,半身不遂等風濕重證;部分藥物祛風濕而性涼清熱,主治風濕熱邪流註於關節經絡所致的風濕熱痹,及癥見關節局部紅腫熱痛者。常用藥有獨活、威靈仙、木防己、秦艽、木瓜、蠶沙、臭梧桐、豨薟草、伸筋草、老鸛草、透骨草、馬錢子、八角楓、鉆地風、徐長卿、海風藤、海桐皮、尋骨風、絡石藤、雷公藤、松節、桑枝、桑寄生、五加皮、香加皮、千年健、接骨木、石南葉、虎骨、白花蛇、金錢白花蛇、烏梢蛇等(見表)。其中有些藥還可用治風寒表證,水腫脹滿,暑濕吐泄,濕熱瘡毒,毒蛇咬傷,破傷風,痙攣抽搐等證。

常用祛風濕藥

常用祛風濕藥續表

常用祛風濕藥續表

常用祛風濕藥續表

  配伍 使用祛風濕藥時,除根據病情選擇相應的藥物外,還須根據不同兼證合理配伍以增強療效。如痹證初起,兼有表證者,當配解表藥,使邪由外解;風寒痹證,寒邪偏盛,疼痛較甚者,常配溫裡散寒藥,以增強散寒止痛的作用;關節紅腫疼痛,屬熱痹者,應配伍清熱燥濕藥;久病體弱,氣血虧虛者,宜配伍補養氣血藥,以標本兼顧,扶正祛邪。此外,祛風濕藥常配活血藥同用,以增強通絡除痹的作用。

  用藥註意事項 祛風濕藥多為辛溫燥散之品,容易傷陰耗血,故陰虛血虧者當慎用。若病程較長,經久不愈者,可制成酒劑、丸劑或散劑服用。

  現代研究 祛風濕藥具有不同程度的鎮痛、解熱、抑菌、消炎、抗過敏作用;部分藥還有鎮靜、催眠、抗驚厥,以及利尿、強心等作用。祛風濕藥對西醫診為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肌肉風濕痛、坐骨神經痛、腰脊勞損等病癥有一定的治療作用。部分藥物對高血壓、中風偏癱、破傷風、心臟病以及腸炎痢疾等也有治療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