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兒科的奠基之作。又名《小兒藥證真訣》、《錢氏小兒藥證直訣》。本書全面論述瞭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及臨床證治,其臟腑辨證及所創新方對後世影響很大。作者錢乙(約1032~1113),字仲陽,鄆(今山東東平)人。傢傳醫學,精通本草諸書,用方不拘泥於古法,以擅治兒科病聞名。曾因治癒長公主之女疾和皇子瘈疭,先後被授以翰林醫學及太醫丞之職。他治療兒科病的心得治驗,經門人閻孝忠整理而成《小兒藥證直訣》(約1114)。本書3卷,上卷為脈證治法,論述小兒脈法、變蒸、五臟所主主、五臟病等共81篇;中卷記錢氏醫案23例;下卷載兒科常用方120餘首。指出小兒生理特點為“臟腑柔弱”,“五臟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壯”;病理特點為“易虛易實,易寒易熱”。因此,在治療上力戒峻攻和蠻補,強調維護正氣,特別是先天之本(腎)和後天之本(脾)的調養。錢氏認為小兒難以主訴病痛,脈診又難作憑據,故尤重望診。他根據多年經驗,總結出“面上證”和“目內證”兩種望診法,通過審視小兒面部及目睛色澤來判斷疾病。又用前人臟腑證候分類的方法,來辨治小兒病證。辨治要點是用風、驚、困、喘、虛來歸納肝、心、脾、肺、腎五臟的主要證候特點。書中記述瞭天花、麻疹、水痘的鑒別方法。錢氏所創異功散、白術散、六味地黃丸、瀉白散、益黃散、導赤散等,至今還廣泛用於臨床各科。其中六味地黃丸成為滋腎陰的名方。本書對兒科學術的發展影響深遠,被譽為“幼科之鼻祖”(《四庫全書提要》),對整個中醫辨證論治體系亦有很大貢獻。現有多種刻本,如明代薛己註本,清代康熙年間起秀堂仿宋刻本、乾隆年間武英殿聚珍本、光緒年間周學海重校刊本、叢書集成本等。1955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出版周學海重校刊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