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陽氣不足,虛寒內生,臨床以胸悶胸痛,心悸冷汗,惡寒肢冷為主要表現的證。常見於心悸、胸痹、奔豚氣及西醫的心律失常、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休克等疾病。

  心陽虛證多因氣虛傷陽;或發汗,攻下之品用之太過,驟損心陽而致。

  心陽虛常由心氣虛證發展而來,以心氣虛表現為基本癥狀,常見心胸憋悶,甚則胸痛,心悸,惡寒肢冷或冷汗淋漓,面色蒼白,口唇青紫,舌淡或青紫,苔白,脈沉弱。由於心陽受損,不能溫煦煦肢體,故兼見畏寒肢冷;陽虛則生寒,寒凝經脈,心脈痹阻,胸陽不展,所以又伴見心胸憋悶,或作痛,甚或口唇指甲青紫,舌淡胖、苔白滑,脈象沉弱等虛寒之象。因汗為心液,若心陽虛進一步發展到心陽暴脫,不僅心液隨之外脫,而大汗淋漓,肢體溫度亦由寒涼變為厥冷,而且影響肺主氣,腎納氣的功能,出現呼吸衰微;更因陽氣虛脫,精神隨之渙散,而致神志模糊,甚則昏迷,脈微細欲絕,為心陽衰亡之象。由於心陽本於腎陽,所以互相影響,腎陽虛衰,水氣凌心時,可致心陽亦虛,而心陽虛亦能損傷腎陽,出現尿少、水腫等癥(見表)。

心氣虛、心陽虛、心陽暴脫三證的異同表

  心陽虛證治宜溫通心陽,常用桂枝甘草湯合人參湯。若心陽暴脫,急以參附湯之類回陽救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