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體筋脈弛緩、軟弱無力,嚴重者手不能握物,足不能任身,日久漸至肌肉萎縮而不能隨意運動的一類疾病。臨床以身體某一部分肢體軟弱無力為特徵,尤其以下肢痿弱,足不能行較為多見,故又稱痿躄。一般痿證沒有疼痛,應與痹證相區別。痿證主要為髒氣內傷,肢體失養所致,其病虛多實少,熱多寒少。治療以清肺燥、益脾胃、祛濕熱、滋肝腎陰為主。痿證的病程較長,預後較差。

  《素問·痿論》是最早討論痿證病因、病機、證候分類及治療大法的專篇。《痿論》指出痿痿證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肺熱葉焦”,內熱傷津,筋脈失養,以致痿軟弛縱。根據肺主皮毛、心主血脈、肝主筋膜、脾主肌肉、腎主骨髓等所屬關系,提出痿躄、脈痿、筋痿、肉痿、骨痿等不同名稱。並在治療上提出“治痿獨取陽明”的重要法則,為痿證的因、證、脈、治奠定瞭理論基礎。

  痿證是臟氣內傷引起肢體失養,痿軟不用的一類疾病。內傷情志、外感濕熱、勞倦色欲等因素都可損傷內臟精氣,導致肢體失養而產生痿證。由內傷引起的痿證多屬虛證,但並非純虛,兼夾之證如夾痰、夾瘀、夾積,或飲食不節導致瘀塞脈絡,產生痿廢的也有所見。由於肝藏血主筋,腎藏精主髓,脾生津主肉,肺散津主皮毛,所以痿證和肝、腎、脾、肺關系密切,病機可涉及多臟,常可互相傳變,而不局限於一經一臟。

  痿證的辨證,主要應分清虛實。起病急驟,病情發展較快,初起見發熱等外感癥狀,多屬實證,如肺熱傷津或濕熱浸淫;若起病緩慢,經久不愈,多屬虛證,如脾胃虧虛和肝腎虧損。痿證常見以下證型:①肺熱津傷,筋失濡潤。初起發熱或熱後突然出現肢體軟弱無力,皮膚枯燥,心煩口渴,咳嗆少痰,咽幹不利,小便黃少,大便幹燥,舌質紅,苔黃,脈細數。多發生在溫熱病中或病後突然肢體痿弱不用,由於津液不能敷佈全身,遂致筋脈失養而為病。治宜清熱潤燥、養肺生津,方用清燥救肺湯加減。②濕熱浸淫,氣血不運。證見四肢痿軟,身體困重,或麻木微腫,以下肢為多,或足脛熱氣上騰,或有發熱,胸痞脘悶,小便短赤澀痛,苔黃膩,脈濡數。為濕熱浸漬經脈,氣血阻滯而成病。治宜清熱利濕、通利筋脈,方用二妙散加木通、木瓜、牛膝、蠶沙、薏仁等滲濕通絡。③脾胃虧虛,精微不運。證見肢體痿軟無力,逐漸加重,食少便溏,腹脹氣短,面浮不畢,神疲乏力,苔薄白,脈緩弱。為脾胃虛弱,氣血不充,筋脈失養而成病。治宜補脾益氣、健運升清,方用參苓白術散。④肝腎虧損,髓枯筋痿。起病緩慢,下肢痿軟無力,腰脊酸軟,不能久立,或伴目眩耳鳴,發落咽幹,遺精遺尿,或婦女月經不調,甚至步履全廢,腿脛大肉漸脫。舌紅少苔,脈細數。治宜補益肝腎、滋陰清熱,方用虎潛丸加減。⑤瘀阻脈絡,筋脈失養。證見四肢痿軟,麻木不仁,青筋現露,經絡間抽掣作痛,或有痛點,舌質紫,脈澀不利。治宜益氣養營、活血行瘀,方用聖愈湯,酌加桃仁、紅花、牛膝活血行瘀。

  痿證的治療除內服藥外,還可配合針灸、推拿、氣功等綜合治療,對提高療效和恢復健康甚為重要。

  痿證的預後與病程長短、證候虛實有關。凡實證起病較急,證輕而病程短,療效較好;虛證和慢性病例,病勢纏綿,短期不易獲效。年老體衰發病者,預後較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