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運用視覺,對病人全身和局部的神、色、形、態等變化進行有目的的觀察,通過分析對比,推斷體內變化,獲取與病證有關的診斷資料的方法。在臨床上,望診同聞診、問診、切診相結合,才能全面系統瞭解病情,並對病證作出正確的判斷。

  理論根據 望診是根據臟腑經絡等理論進行的診法。人體外部和五臟六腑關係密切,如果人體五臟六腑功能活動有瞭變化,必然反映於人體外部而表現為神、色、形、態等各方面的變變化。五臟六腑和體表由十二經脈貫通在一起,又分別和全身的筋骨皮肉脈(五體)相配:肺主皮毛,肝主筋,脾主肌肉,心主血脈,腎主骨。五官亦與五臟相關:鼻為肺之竅,目為肝之竅,口為脾之竅,舌為心之竅,耳為腎之竅。因此,觀察體表和五官形態功能的變化征象,可推斷內臟的變化。同時還可反映全身精氣的盈虧。精充、氣足、神旺,是健康的保證;精虧、氣虛、神耗,是疾病的原因。精、氣、神的變化主要表現在頭部和雙目,還反映於全身形態、語言氣息、面部色澤乃至脈象、舌象等方面。因此,望診不僅可診察內臟病變,還可瞭解人體精、氣、神的動態變化情況。

  內容 分為總體望診和分部望診。總體望診是觀察全身神、色、形、態,分部望診則通過局部的變化征象瞭解相關的病變。臨床上,總體和分部望診無嚴格區分。在具體步驟上,可先行總體望診,再有序地進行分部望診。

  望神 以目光、面部表情和精神意識活動為重點,是判斷臨床預後、生命活動的重要環節。

  望面色 以面部顏色光澤變化為主要內容,包括面部的青、赤、黃、白、黑五色變化與出現的部位,可反映臟腑氣血盛衰變化和病邪所在部位。

  望形態 通過觀察病人形體和姿態進行診斷的方法。①望形體。主要是觀察形體的強弱胖瘦和軀幹肢體外形。形體特點一般可反映人體陰陽氣血稟賦,如瘦長者多陰虛陽盛,矮胖者多陽虛陰盛,不胖不瘦、身長適中者,則陰陽平衡。同時,形體胖瘦還可體現病邪性質,如胖人多痰,瘦人多火等。軀幹肢體的外形,也有一定的疾病診斷意義,如雞胸、龜背,多屬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養,由腎精氣虧損或脾胃虛弱所致;胸如桶狀,多為伏飲積痰,而致咳喘頑癥;單腹腫大四肢瘦,為鼓脹。②望姿態。即觀察病人的動靜姿態、行為動作的診斷方法。如面唇指趾的顫動,若為熱病屬熱盛動風,若為內傷雜病屬血虛陰虧。四肢抽搐痙攣,頸項背強直,角弓反張,屬於痙病,多見於肝風內動或熱盛動風等證。手足運動功能和各種疼痛癥狀的表現,也可通過望姿態推斷有關病證,如手足軟弱無力,行動不靈而無痛,是痿證;手足關節腫痛,行動困難,是痹證;手足運動不能、麻木不仁,或拘急,或痿軟,為癱瘓;以手護腹,行動前傾,多為腹痛;以手護腰,彎腰曲背,轉動艱難,多為腰痛等。另外,望姿態還可從行為意向的表現判斷有關病證。如畏縮不欲去衣,是惡寒的表現,為表寒或裡寒證;欲揭衣被,是惡熱,為表熱或裡熱證;想見人而又欲就寒,多為陽證;怕見人而又欲就溫,多為陰證。從坐臥姿態也可推斷人體陰陽消長和正邪盛衰的情況。如臥而踡曲,喜向裡,多為陽虛寒證;臥而袒露,喜向外,多為陽盛熱證;坐而喜伏,多為肺虛少氣;坐而喜仰,多屬肺實氣逆等。

  望頭頸五官 即望頭面、望頸項、望目、望耳、望鼻、望口唇、望舌(舌診)、望牙齦、望咽喉等。

  望前後陰 通過觀察病人前陰、後陰進行診斷的方法。前陰為男、女生殖器及尿道的總稱,後陰即肛門。前陰和後陰位於人體下部,稱為下竅,與人體頭面上竅(五官)相對。上竅與下竅計有9個,稱為九竅。前陰與肝、膽、腎、膀胱以及太陽、少陰、厥陰、少陽、陽明等經有關,望前陰可診斷有關臟腑經絡病變,還可診斷陰腫、疝、陰縮、陰挺、陰瘡等局部病變。後陰與肺、脾、胃有關,其局部病變則有肛裂、痔瘺、脫肛等。

  望皮膚 包括皮膚的色澤和形態特征表現。

  望脈絡 包括小兒指紋、魚際絡脈、指甲形色等。

  望排出物 包括望痰涎涕唾、嘔吐物、大小便、經帶和膿液等。

  望診的重點在望神、望面色和舌診。因面、舌的各種表現,可在相當程度上反映出臟腑功能變化,而全身神氣的存亡又是生死吉兇的重要指征。在臨床上,掌握望神、望色和望舌,並結合形態、頭面五官、皮膚等望診方法,可對臟腑病變的診察提供一定的診斷資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