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醫學傢。字勳臣。直隸玉田(今河北省玉田)鴉鴻橋人。出身武庠生,捐資得千總銜。精於醫術,嘉慶道光間,名噪京師。他強調醫學要瞭解人體臟腑,否則“本源一錯,萬慮皆失”。主張著書立說必親臨其癥,反對脫離實際和徒具虛名。他發現古書記述的臟腑存在許多謬誤,“嘗有更正之心,而無臟腑之見”。30歲時(1797),他在灤州(今河北省唐山)稻地鎮一義塚,連續10天觀察瞭30餘具小兒屍體,後又在奉天(今遼寧省瀋陽)和北京先後三次親臨刑場,察看剮刑後的屍體,而膈膜一物始終未能能審驗明確。事過30年,有機會同曾親見過膈膜的江寧佈政司恒敬相晤談,得知其詳。經過42年的不懈努力,他把所瞭解的人體內臟繪成親見改正臟腑圖42件,連同其他醫論,於1830年著成《醫林改錯》(2卷)。英人德員曾把是書上卷一部分譯成英文,刊登於1893年和1894年《博醫會報》。

  王清任對解剖學和某些生理功能的認識,以及氣血的理論和臨床實踐經驗方面,都比前人有新的發現和創造。在解剖學方面,他發現瞭許多前人沒有記述過的重要器官,如主要動、靜脈血管的形狀和解剖位置。他指出肺臟是兩葉,並看到氣管、支氣管、細支氣管等。還指出肝有四葉,膽腑於肝右第二葉;其他如胰臟、胰管、膽囊管、幽門括約肌、腸系膜等,大都與現代解剖基本符合。他糾正和批判瞭前人關於臟腑的一些錯誤論述,如“脾聞聲則動”、“肺中有二十四孔”、“肝居於左”等等,並對三焦和心包絡提出瞭懷疑。在李時珍、金聲、汪昂關於腦的論述基礎上,王清任進一步闡發瞭人的“靈機記性不在心在腦”的主張,認為耳、目、鼻、舌等的功能都與腦相關。

  王清任論病立方也多獨見,認為元氣是人體活動的源泉,強調氣血相關的重要性,指出:“元氣既虛,必不能達於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因而在立法處方中提出補氣活血和逐瘀活血兩個治則,並主張應根據瘀血的不同部位而立方。他在《醫林改錯》中根據自己對於氣血的認識和解剖學的觀察,創新方31首,化裁前人婦產方2首。這些方劑中具有“活血逐瘀”作用的占22首。他首創解毒活血湯和急救回陽湯,治療上吐下瀉,轉筋以及亡陽之癥的治療方法。他根據氣血理論,否定瞭前人關於半身不遂是風火濕痰引起、痘瘡由胎毒所致的說法。盡管王清任的解剖觀察和論述存在許多謬誤,他在中國醫學史上仍不失為具有實踐和創新精神的醫學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