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觀察皮膚色澤和形態變化診查疾病的望診方法。皮膚在一身之表,衛氣循行其間,內合於肺,具有排泄汗液、調節體溫、抵禦外邪侵襲的作用。十二經循行於皮膚表面有一定的部位,稱為十二皮部。五臟六腑精氣通過經絡循行,將氣血津液輸佈於皮膚,使其溫煦榮潤。若臟腑經絡有病,氣血運行失調,則皮膚失於溫養,而呈現各種異常變化。外邪入侵,皮膚體表首當其衝,也同樣發生有關的異常變化。因此,望皮膚色澤和形態的改變,可瞭解邪氣性質和氣血津液盛衰,從而測知內臟的病變。

  皮膚色澤 望皮膚色澤與面色五色診的原理和方法相同(見望面色)。較常見而有特殊意義的色澤變化有:①發赤。皮膚變紅如染脂塗丹,為丹毒。若全身皮膚呈雲片狀紅色,遊行無定或浮腫疼痛者,稱為赤遊丹毒,因風熱外襲、心火偏旺或小兒胎毒所致;若發於局部,則稱流火,多發於下肢或面部皮膚,下肢紅腫由腎火內蘊、濕熱下註所致,頭面皮膚紅赤腫痛則為風、熱、毒邪上攻所致。②發黃。皮膚、面、目、爪甲發黃異常,為黃疸病。黃色鮮明如橘子色,為濕熱內蘊所致,屬陽黃;黃色晦暗如煙熏狀,為寒濕困脾所致,屬陰黃。③發黑。皮膚黃中顯黑,色黑晦暗,稱為黑疸,多由黃疸轉變而來,因腎精虛虧或瘀血阻絡所致。

  皮膚顏色的潤澤情況,可反映出臟腑精氣的盛衰。膚色潤澤為臟腑精氣尚盛之象,雖病易治;若膚色幹枯晦暗而無光澤,則為臟腑精氣衰敗征象,病情較為嚴重。

  皮膚形態 包括以下幾方面:①腫脹。頭面、胸腹、腰背、四肢浮腫,皮膚緊繃,按之凹陷,抬手不起,稱為腫,為水濕內停、外溢肌膚所致;若皮膚虛浮,按之凹陷,抬手即起,則稱為脹,是氣行不暢的征象。腫脹而見缺盆(鎖骨上窩)、足心、背部平,或臍突、唇黑,為病情危重,預後差。②斑疹。③白㾦。高出皮膚的細小丘皰疹,內含水液,色澤晶瑩如粟狀。常見於暑濕、濕溫患者,由濕邪內鬱、汗出不徹所致。白㾦的出現,是濕邪有外泄趨向的表現。分為晶㾦和枯㾦兩種。色白、點細、形如粟狀,明亮滋潤像水晶的稱為晶㾦,病情較輕;若白㾦色澤幹枯,則稱為枯㾦,病情較重,預後不佳,是津液枯竭的表現。濕溫病常反復多次出現白㾦,為濕蘊熱伏,濕邪一時難以透泄的征象。④水皰。高出皮膚、大小不一、內含水液的皰疹。有水痘、痱子、蛇丹(纏腰火丹)、濕疹等不同。⑤癰、疽、疔、癤。皮膚局部腫脹熱痛,膚色紅赤或不變,日久多成膿外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