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收斂固澀為主要作用的一類中藥。又稱收澀藥。

  功用 固澀藥性味大多酸、澀,有固表止汗、澀腸止瀉、固精縮尿、固崩止帶、收斂止血、斂肺止咳等作用。

  分類及適應證 固澀藥主治正氣虛極,元氣不固,氣、血、津、液滑脫不禁之證。根據藥物的作用、歸經及主治病證的不同,可分為固表止汗藥、澀腸止瀉藥、固精止遺藥、、固崩止帶藥、斂肺止咳藥五類(見表)。①固表止汗藥。多入心、肺、胃經,主治肺氣不足,衛陽虛弱不能固表,汗液外泄而出現的自汗證,及陰虛火旺,內熱熾盛,逼迫津液外泄所致的盜汗證。常用的藥有麻黃根、浮小麥、糯稻根、碧桃幹等。②澀腸止瀉藥。多入脾、胃、腎、大腸經,主治脾胃虛弱,中氣下陷或脾腎陽虛所致的大腸滑脫不禁、久瀉久痢及脫肛等證。常用藥有訶子、赤石脂、禹餘糧、肉豆蔻、石榴皮、蓮子、橡實、沒食子等。③固精止遺藥。多入腎經,主治腎陽不足,統攝無權,開合失司所致的遺精滑泄,遺尿尿瀕,甚至小便失禁等證。常用藥有芡實、山茱萸、金櫻子、桑螵蛸、覆盆子、益智仁、蓮須等。④固崩止帶藥。多入脾、胃、肝、腎經,主治中氣虛弱,肝腎不足,沖任失調所致的白帶過多,綿綿不斷以及崩中漏下等出血證。常用藥有海螵蛸、椿白皮等。⑤斂肺止咳藥。多入肺、腎經,主治肺氣虛弱或肺腎兩虛的久咳虛喘證。常用藥有五味子、烏梅、五倍子、罌粟殼等。

常用固澀藥

常用固澀藥續表

  配伍 滑脫證候的根本原因在於正氣虛弱,使用固澀藥時,還需根據不同的病因、病位,配伍補益藥,以標本兼顧。如表虛自汗者,配以益氣固表藥;陰虛盜汗者,配以滋陰降火藥;大汗亡陽者,配以回陽固脫藥。脾腎陽虛,久瀉久痢者,配以溫補脾腎藥;陰虛火旺,夢遺滑精者,配以滋陰降火藥。腎陽不足,遺精滑泄者,配以溫補腎陽藥。崩漏帶下者,配以補氣升陽,調補沖任藥。肺虛久咳者,配以補益肺氣、溫腎納氣或培土生金藥。

  用藥註意事項 固澀藥有斂邪之弊,凡表證未解或內有濕滯以及鬱熱未清者均當禁用,以免留邪。

  現代研究 五味子有明顯的鎮咳祛痰作用,調節中樞系統及強心、調整不正常血壓,並可降低肝臟的谷-丙轉氨酶,對肝細胞有一定的保護作用;有廣譜抗菌作用。五倍子對蛋白質有沉淀作用。有保護皮膚、粘膜、腸道潰瘍面的作用。罌粟殼有鎮痛、鎮咳、止瀉作用;可以止瀉或致便秘。赤石脂有保護消化道粘膜和止血作用。出茱萸有利尿、降壓、抗菌、脫敏等作用,並可升高因放療或化療導致的白血球下降。收澀藥被廣泛應用於西醫診為多汗癥、盜汗癥及頻死時的多汗癥;氣管炎、肺結核、肺癌等久咳;慢性腸炎、慢性痢疾等導致的久瀉久痢;性神經衰弱造成的遺精滑泄及遺尿、尿失禁;附件炎、陰道炎等造成的白帶增多以及功能性子宮出血等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