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內的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季脈、陽季脈、陰維脈、陽維脈等八條經脈的統稱。為經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奇經”,是指這八條經脈的循行分佈不同於十二正經,是“別道奇行”的正經,故又稱“奇行之正經”。八脈之間既無表裏相合的關係,又無相互銜接,循環往復的流註過程,它們與五臟六腑沒有絡屬關係,隻與個別臟腑及奇恒之府中的女子胞、腦等有直接聯繫。奇經八脈是十二經的一個重要補充。

  奇經八脈的內容,最早散見於《內經》。任、督、沖沖三脈見於《素問·骨空論》;帶脈見於《素問·痿論》;沖脈又散見於《素問·舉痛論》、《靈樞·動輸》、《靈樞·百病始生》、《靈樞·逆順肥瘦》;沖、任二脈又見於《靈樞·五音五味》;帶脈又見於《靈樞·經別》;陰季脈見於《靈樞·脈度》;陰陽季脈又見於《靈樞·寒熱病》;陰陽維脈均見於《素問·刺腰痛論》。後來《難經》對奇經八脈進行瞭整理、歸納和補充,並首次提出瞭奇經八脈這一統稱。到《針灸甲乙經》時才將奇經八脈所轄腧穴載入,其中任督二脈有單獨所轄腧穴,其餘六脈則與十二經脈及任督二脈有交會腧穴。元代滑壽在忽泰必烈所著《金蘭循經》(已佚)基礎上撰寫成《十四經發揮》一書,即將有腧穴的十二經與任督二脈合稱為十四經。明代李時珍對奇經八脈進行瞭考證及補充,撰成《奇經八脈考》使奇經八脈的論述達到較為完善的階段,沿用至今。

  奇經八脈各有獨立的循行分佈及病候。古人將氣血比作水流,將十二經脈比作溝渠,而將奇經八脈比作湖泊。《難經》稱:“比於聖人圖設溝渠,溝渠滿溢,流於深湖故聖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脈隆盛,入於八脈,而不環周,故十二經亦不能拘之。”即溝渠江河之水滿溢則蓄積於湖泊,溝渠江河之水不足則湖泊之水以補之,這就是十二經與奇經八脈的關系。奇經中的任脈循行於人體前正中線;督脈行於人體後正中線;沖脈行於腹部第一側線及下肢內側達足心,與足少陰經並行;帶脈橫於腰部環繞一周,交會於足少陽經;陰季脈起於踝關節內側行於下肢內側,到達頭面內眼角;陽季脈起於踝關節外側行於下肢外側,到達頭項;陰維脈行於下肢內側至腹部達頸部;陽維脈行於下肢外側至肩背達頭項,陰季、陰維交會於足少陰經;陽季、陽維交會於足太陽經。

  八脈的命名均與各脈循行特點及功能有關。督脈總督諸陽經,為陽脈之海,諸陽經皆交會於督脈;任脈妊養諸陰經,為陰脈之海,諸陰經皆交會於任脈;沖脈其經氣占有沖要之位置,為十二經之海,又為經絡之海,五臟六腑之海,又為血海;帶脈總束諸經,狀若束帶,使諸經氣血不得妄行;季者,矯健、敏捷之意,故陰陽季脈行身體陰陽兩側,與諸陰經及諸陽經交叉交會,主一身肢體之運動和整體之平衡;陽維脈聯絡諸陽經交會於督脈,主維護一身之表,陰維聯絡諸陰經交會於任脈,主維護一身之裡,從而使身體內外相互協調。奇經八脈的病候由《難經》作瞭提綱性的整理歸納。“陽維維於陽,陰維維於陰,陰陽不能自相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陰季為病,陽緩而陰急,陽季為病,陰緩而陽急。沖之為病,逆氣而裡急。督之為病,脊強而厥。任之為病,其內苦結,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帶之為病,腹滿,腰溶溶若坐水中。此奇經八脈之為病也。”

  在中醫臨床實踐中,各科的診斷和治療都要運用奇經八脈的理論,尤其是針灸、推拿與氣功都直接作用於奇經八脈。如有關外感熱病、神經系統疾患、胸腹腰背部之疾患以及一些臟腑疾患等,既要依入脈而辨證,又要選入歸奇經之藥配方治療。氣功中練功之“大小周天”皆以奇經八脈為核心。推拿按摩同樣不離任督二脈及陰陽季脈,故古稱為“按季”。最突出的是針灸臨床,既可以在八脈上進行切診,又是選取治療穴位的方法。尤其任督二脈有所轄獨立腧穴,根據各穴位置其治療范圍皆不同,多為臨床常用重點穴位。除此外,奇經八脈交會於十二經脈在四肢末端有八穴,命名為“交經八穴”,今通稱為“八脈交會穴”。初時依分經辨證選配此八穴,稱為“陰四針、陽四針”,其療效顯著,後在按時取穴中用此八穴,依奇經八脈納入於八卦而按時序方位取穴,稱作“奇經納卦法”,今通稱靈龜八法和飛騰八法,獨樹一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