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接觸漆樹、漆液、漆器,或僅嗅及漆氣而引起的常見皮膚病。多發生在頭面、手臂等暴露部位,皮膚腫脹明顯,潮紅瘙癢,刺痛,或有水皰、糜爛,有自愈傾向。嚴重者,伴有怕冷,發熱,頭痛等全身癥狀。相當於西醫的接觸性皮炎。治療原則以清熱解毒利濕為主。

  漆瘡早在隋代《諸病源候論》即有詳細描述。以後諸傢均有闡述。明代《外科正宗》詳細描述瞭臨床癥狀。《外科大成》則指出其發病與體質有關。

  漆瘡發病前一小時或或數日有接觸過漆樹、漆器等的病史,但初次發病多經過數天以上。初發部位以顏面、頸項、腕關節周圍,尤以手指、指背為多,也可延及全身,但手掌發病者較少。在接觸皮膚上突然發生潮紅腫脹,灼熱瘙癢,或伴發丘疹、水皰,搔破則糜爛流汁。發在顏面部的,腫脹明顯,眼瞼不能開啟,形似月圓。一般無全身癥狀,嚴重者伴有形寒發熱,頭痛,納呆,便秘,苔黃膩,舌質紅,脈浮數或弦數等,甚至引起心神恍惚,夜不安寐。發病急劇,經過迅速,視癥狀輕重及治療情況,於數日或一兩周內治愈。患者若再次與漆接觸,病情較初次嚴重,病程也較長;如果反復發作,皮膚粗糙、肥厚,呈慢性濕疹樣皮損。內治宜清熱解毒,用五味消毒飲加減。外用三黃洗劑搽,每日三四次,流汁結痂者,用青黛膏外搽,每日三四次。護理應註意:①不宜用熱水或肥皂水洗滌,禁止用刺激性強烈的止癢藥;②多飲開水,給予容易消化的食物,忌食辛辣、油膩、魚腥等發物;③避免再接觸生漆、漆樹、新漆未幹的漆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