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皮肉破傷,風毒之邪乘虛侵入而發痙的外科常見疾病。其中由外傷所致者稱金創痙;產後發生者稱產後痙;新生兒斷臍所致者稱臍風撮口。本病的發病特點是全身肌肉發生不同程度的抽搐,痙攣,以致出現牙關緊急,面呈苦笑,項背強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張,呼吸困難等證。治療以清熱解毒、熄風鎮痙為原則。

  破傷風古代稱為痙。隋代《諸病源候論》中談到“金創得風則變痙。其狀口急、背直、搖頭馬鳴、腰為反折”。但定名破傷風則首見於宋代《太平聖惠方》,記記載其狀身體強直,口噤不能開,四肢顫掉,骨體疼痛,面目㖞斜,並指出此皆損傷之處中於風邪,故名破傷風。清代陳士鐸在《外科秘錄》中指出,氣血虧乏是發生破傷風的內因。清代《醫宗金鑒》較詳細地論述瞭破傷風的治療方法,並載有16張方劑,其中玉真散一方沿用至今。

  破傷風的發病必須具有創傷和感受風毒兩個因素。創傷後或有感染病灶,失於調治,流血過多,營衛空虛,機體抵抗力下降,風邪從創口侵襲人體,由外達裡而發生本病。此外,肝藏血、主筋脈,諸風皆屬於肝。外風入裡傳肝,肝血不調,無以濡養筋脈,則易發生筋脈拘急,而見牙關緊閉,角弓反張,四肢抽搐。若不及時控制,必致臟腑功能失調,筋脈拘急不止,甚至毒氣攻心造成呼吸循環衰竭。

  本病有一定的潛伏期,一般為4~14天,但也可短至24小時或長達數月。潛伏期越短,病情越嚴重,預後也越差。老幼體弱者,病情多數嚴重。發病前常有乏力,頭痛,多汗,煩躁不安,反射亢進,傷口可幹陷無膿,周圍皮色暗紅,創口疼痛並有緊張牽引感。

  破傷風發作時主要是肌肉強直性痙攣,先從頭面開始,進而擴展到軀幹和四肢。輕證:某一肌群痙攣,抽搐較輕,痙攣期短,間歇長,感到咀嚼肌酸痛、緊張,繼而吞咽困難,牙關緊閉,面肌痙攣呈苦笑面容。重證:項背肌肉痙攣導致頸項強直,角弓反張,四肢肌肉有頻繁的陣發性的抽搐。病情嚴重者任何輕微的刺激如聲、光、風等都能誘發或加劇全身肌肉的陣發性抽搐,每次可持續數分鐘至數十分鐘。若膀胱肌痙攣則排尿困難,甚至尿瀦留;膈肌或肋間肌痙攣,可出現呼吸困難,甚至窒息。病人往往出現面色青紫,發熱,大汗淋漓,呼吸急促,便秘溲赤,舌紅絳而幹、苔黃濁或黃糙,脈弦數或洪數等。但神志始終清醒,劇烈的抽搐可造成肌肉撕裂或骨折,最後常因全身肌肉頻繁抽搐,大量體力消耗,水、電解質紊亂和酸中毒,致全身衰竭而死亡。有時也可死於吸入性肺炎、窒息、心肌麻痹等並發癥。

  破傷風一旦發病,病勢迅猛險惡,必須有效地解毒(中和毒素),防止和減少痙攣的發生,同時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加強護理,防止並發癥。①一般處理:首先應重點護理。將病人隔離於安靜而弱光的病室,盡量避免光、風、震動等外界刺激。註意口腔消潔,保持呼吸道通暢。如出現喉頭痙攣導致窒息時,應及早進行氣管切開,此外應預防褥瘡的發生。②內治:宜熄風鎮痙、清熱解毒為主,輕證選用玉真散、五虎追風散加減。重證用存命湯加減。高熱加黃芩、黃連、銀花、連翹、知母、生石膏;痙攣頻發加蜈蚣、地龍、紅蓖麻根;痰涎壅盛加竹瀝汁、天竺黃;傷津煩渴加沙參、麥冬、玉竹;便秘加大黃、玄明粉、枳實、厚樸;尿少加車前草、白茅根、金錢草。恢復期宜益胃養津,疏通經絡。用沙參麥冬湯加葛根、木瓜、忍冬藤、牛膝等。此外還可選用一些驗方作輔助治療。以加強鎮痙定驚的作用。如蟬退30克,炒焦研末,黃酒沖服。或鮮紅蓖麻根125~250克/日,加水1500毫升,煎至200毫升,分次口服。③外治:傷口有感染而引流不暢者,應予清創以排除毒素,手術應在註射破傷風抗毒血清後進行,或將抗毒血清加入麻醉藥中,在局部浸潤麻醉下進行,徹底清除壞死組織和異物。然後用玉真散外敷或用3%過氧化氫溶液或1:5000高錳酸鉀溶液沖洗傷口和濕敷。當傷口膿盡新生時,改用生肌散、白玉膏收口。

  預防措施有:①加強農村、工礦基層衛生保健工作,正確處理創傷,實行新法接生。對創口較深而有糞土或鐵銹等污染的傷口,及時施行徹底清創術,應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或3%過氧化氫沖洗傷口,清除血塊,異物和壞死組織,清除缺氧環境,保證傷口引流通暢。②增強機體抗毒免疫力。自動免疫:註射破傷風類毒素作為抗原,使機體產生抗體(抗毒素),以達到自動免疫。被動免疫:對傷口污染嚴重,未能及時處理(超過12小時)燒傷,開放性骨折或廣泛的軟組織損傷者,應盡早註射破傷風抗毒素1500單位。註射前應作過敏試驗,註射後有效期可維持一周。嚴重者,應在一周後再註射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