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功能失調,臨床以食欲減退,食後腹脹為主要表現的證。常見於胃脘痛、腹脹、嘔吐、噯氣、泄瀉、便秘,以及西醫的慢性胃腸炎、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肝炎等疾病。

  脾胃共同主持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但性能上各有特點。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胃氣主降,使飲食物及其糟粕得以下行,脾氣主升,則飲食物之精華得以營養全身;胃喜潤惡燥,脾喜燥惡濕。這種納與化、升與降、潤與燥,相輔相成對立統一。脾胃不和,即是這種對立統一的失調。臨床凡能引起脾胃功能能失調的原因,如飲食不節(潔)、思慮太過、勞累過度、誤吐誤下等均可導致脾胃不和證。

  脾胃不和證的臨床表現,為食欲減退與食後腹脹同時並見,脘腹脹痛甚或腹瀉,噯氣,惡心,嘔吐等癥。由於脾胃受納、運化功能失常,故食欲減退與食後腹脹同時並見;因升降失調,脾氣不升反而下陷,則見泄瀉,甚則小腹脹墜、脫肛等。胃氣不降反而上升,則可見噯氣,惡心,嘔吐等;潤燥失宜,胃陽不足,胃失通降,可見食欲減退,嘈雜易飲,幹嘔,呃逆,甚至噎膈,大便幹結;脾虛濕困可見食後飽脹,倦怠乏力,舌淡胖或舌邊有齒痕、苔少或無苔,脈細弱而數等癥。

  脾胃在生理、病理上是相互影響的。一般而言,消化不良,食後腹脹,大便溏薄,其病變主要在脾;食欲不振或嘈雜易饑,其病變主要在胃。脾胃同病,以健脾和胃為主要治法。可選枳術丸、健脾丸等方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