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藥物研末調製,塗敷、箍圍、搗敷於患處的藥物外治法。主要用於外科瘡瘍及皮膚病等。

  塗敷法 將藥物研粉配製後塗於患處。適用於瘡瘍腫毒初起。使用時塗敷藥物一般較薄,有瘡頭者,常空出瘡頭,圈圍患處;漫腫無頭者則塗敷整個焮腫部位。如癰癤初起,炎癥輕淺可用一筆消蘸醋研磨,以新毛筆蘸藥空出瘡頭,塗敷患處直至根腳;喉痹、乳蛾可用紫金錠加醋研塗前頸部,痄腮則塗敷於腫大之面頰部。此外,還可將藥物物制成酊劑塗敷於患處,用於瘡瘍及皮膚病,或制成洗劑加以塗敷,如三黃洗劑(大黃、黃柏、黃芩、苦參)可用於濕疹,顛倒散可用於酒皶鼻、痤瘡等。洗劑禁用於糜爛、滲液較多、結有膿痂者。

  箍圍法 將藥粉用不同液體調成糊狀,箍圍於患處。應用時,宜辨別瘡瘍陰陽之證,陽證宜用具有清熱解毒、散瘀化結、止痛消腫作用的方藥箍圍,如如意金黃散、玉露散(芙蓉葉細粉、麻油、菊花露、銀花露、凡士林);陰證宜用溫經活血,散寒化痰的方藥箍圍,如回陽玉龍膏;半陰半陽證宜用疏通活血、消腫定痛、軟堅散結的方藥箍圍,如沖和膏。藥粉的調配劑,可根據病情需要選用,一般醋調能散瘀解毒,酒調能活血通絡,蔥、薑、韭、蒜搗汁調辛香走竄能散邪,菊花汁、絲瓜汁、銀花露調能清涼解毒,蛋清調緩和刺激,油調滋潤皮膚,水蜜調甘潤解毒,有促進瘡面愈合等作用。具體用時,瘡瘍初起應箍圍整個患部;瘡瘍腫毒結聚或潰膿餘腫不消,應留下穿頭處,圍敷包括根腳的周圍患處。此外,還應經常保持藥物濕潤,以發揮藥力。

  搗敷法 用新鮮中草藥搗敷患處的方法。適用於瘡瘍腫毒的陽證、蛇蟲咬傷、跌打損傷、皮膚過敏等。應用藥物因病因地而異,但以清熱解毒、活血祛瘀為主,常用藥物如蒲公英、地丁、敗醬、銀花葉、菊花葉、絲瓜葉、旱蓮草、七葉一支花等。

  糊敷法 用糊劑塗敷患處的方法,因其硬度較高,吸水力較強,油性較低,常用作保護劑。適用於皮炎、濕疹、跌打損傷、瘡瘍腫毒等。如復方芙蓉葉糊(芙蓉葉、苯酚、赤小豆粉、飴糖、淀粉)治療瘡瘍腫毒。

  塗膜法 將治療藥物先用乙醇等提取,再把提取液或乙醇丙酮溶液加入成膜材料基質中。使用時以溶液塗患處,揮發後形成薄膜,具有保護瘡面、徐徐釋放藥力的作用。常用於燙傷、凍傷、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等。

  臨床註意事項 ①圍藥法用藥、處方應根據病情辨證論治。②圍藥敷後幹燥時,宜用液體濕潤,使其剝落,以免損傷患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