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面部顏色逐漸變黑為特徵的皮膚病。好發於青壯年,以女性患者為多,相當於西醫的黑變病。治療以補腎疏肝健脾為原則。

  有關黧黑斑的記載首見於宋代《太平聖惠方》,稱面䵟眥。明代《外科正宗》稱黧黑斑並有詳細描述,用腎氣丸治療。

  本病因腎氣不足,其色外泛所致;或由飲食不調,肝鬱氣滯,血虛不能滋養肌膚,火毒結滯於內而成。初起兩顳部皮膚潮紅,漸由黃褐到淡黑,逐漸形成彌漫性的黑斑,慢慢擴展到前額、面頰和和整個面部。甚至波及到頸部、前臂、腋窩、臍周等全身各個部位。一般不累及粘膜。顏色漸漸加深,但面部中央和頸部前側的色素顯得較淡。有的患者伴有輕度的毛細血管擴張,或有糠狀鱗屑。無其他不適,經過緩慢,多在數個月之後停止發展,多數色素長期存在,少數可自行消退,但一般不會完全消失。治宜補腎疏肝健脾,方選六味地黃丸、參苓白術散、逍遙散加減。外治:茯苓粉塗搽患部,一日兩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