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神亢奮,狂躁剛暴,毀物打罵,不避親疏,不畏水火為特徵的精神病證。多由痰火壅盛,迷塞心竅,以致精神失常。

  《內經》指出精神因素可導致狂證的發生,認為狂證的病機屬“火”。元代朱丹溪認為痰迷心竅,可致發狂。清代王清任認為狂的發病與腦有密切關係,由氣血凝滯腦府而致。

  狂證的病因與七情內傷密切相關,發病往往先從氣滯而起,或情懷不暢,氣機不舒;或暴怒傷肝,疏泄失職,使氣機失調。氣滯可出現三種轉轉歸:一是氣鬱化火,火熱為患,使心神昏亂而發狂;二是津液失於敷佈,釀為痰涎,痰迷心竅而發狂;三是血行受阻,瘀滯絡脈,致使腦府靈機混亂而發狂。各種病因往往夾雜為患,有的是氣滯為主,兼夾痰火;有的是痰瘀互結,兼夾氣滯等。從受病臟腑來說,以胃、肝、膽三經實火擾動心神最為多見。

  對狂證的辨治,以滌痰開竅、清心瀉火之法最為常用。瘀阻者當活血化瘀。久病傷陰耗氣,也當采用扶正之法。①痰火為患。起病急驟,證見頭痛失眠,面紅目赤,狂暴無知,言語錯亂,氣力逾常,或毀物傷人,或哭笑無常,渴喜冷飲,便秘溲赤,舌質紅絳,苔黃膩,脈滑數。治宜祛痰清火。可根據病位選方用藥:形體壯實,胸膈間痰火壅盛,用湧吐法,取三聖散,使痰涎得以湧吐,癥狀可迅速減輕;心經痰火,用清心滾痰丸;胃熱偏盛,大便燥結,先服大承氣湯通下,再投涼膈散以瀉實火。②陰虛火旺,痰熱未清。狂病日久,病勢較緩,證見形體消瘦,精神緊張,時而躁狂,多言善驚,煩躁不寐,煩熱,舌質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治宜滋陰降火、滌痰寧神,常用二陰煎為主方,送服定志丸。③氣滯血瘀。證見狂躁不安,妄聞妄見,或呆滯少語,妄思多端,面色暗滯,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苔薄,脈弦澀。治宜活血化瘀、理氣解鬱,常用癲狂夢醒湯為主方。

  此外,還有不少治療狂證的有效方藥,如重鎮滌痰的礞石滾痰丸、攻逐頑痰的龍虎丸、破血下瘀的桃仁承氣湯等,均可因證而施。

  狂證初起發病雖急,但若能采取有效措施,祛除痰火,往往見效較快。如治不得法,或遷延時日,耗傷正氣,心神昏亂日重,則精神難以復常。也有火勢漸衰,痰濁逗留,病證由狂而癲,纏綿難愈。

  狂證的護理工作十分重要,要防其自傷、傷人。拒絕服藥者,必要時要采取鼻飼;拒絕飲食者,要進行勸導或喂食。在病人恢復期間,要耐心做好思想工作,使其解除顧慮,以利康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