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於肛管直腸的惡性腫瘤。病至後期肛門狹窄,猶如鎖住一樣,故又稱鎖肛痔。清代《外科大成》對本病有較詳細的描述。多由於憂思抑鬱,以致氣機逆亂,血濁瘀凝,濕熱邪毒蘊結於下;或由於嗜酒暴食,過食膏粱厚味,久瀉久痢等誘發。臨床上發現部分直腸息肉可轉變為癌。例如中國南方地區的血吸蟲卵沉積直腸壁形成肉芽腫發生的癌變,以及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病毒性淋巴肉芽腫發生的癌變;肛口疤痕組織、濕疣、痔、瘺等,日久亦有癌變者。

  本病早期癥狀輕微,常常被忽視。排便習慣改變,排便次數增多或便意頻繁以及一種虛無的便意感,常被認為是早期癥狀。中期大便帶有膿血和粘液,有特殊臭味,裡急後重,易被誤診為痔瘡及菌痢,大便形狀變細、變扁、排便困難或便前腹痛腹脹。及至惡液質、轉移癥狀等出現,則屬癌腫後期。

  本病一經確診,就應及早手術治療。中藥能扶持正氣,增強和提高機體抗病力、免疫力,抑制癌腫的發展,故無論術前術後均為良好的治療手段,尤其在化療、放療中應用,可減輕和消除副反應。臨床上常采用扶正祛邪、清熱解毒、活血攻堅、除痰散結等治法方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