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暑熱之邪,臨床以高熱心煩,大汗大渴為主要表現的證。

  《內經》中已有“氣虛身熱,得之傷暑”,“因於暑,汗,煩則喘喝”等記載,並指出其發病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即夏至以後為病暑。漢代張仲景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中暍(亦稱暑熱證),對後世影響很大。及至明清時期,隨著溫病學說的發展,暑熱作為其中的一種病證,無論從病機,臨床特點,還是從分類方面,都得到明確的闡述與劃分。

  暑熱病邪,與炎夏酷熱的氣候條條件密切相關,因此,由於感受暑熱之邪所引起的暑證,往往具有顯著的季節性。凡夏令在烈日下久呆或勞動過久,均易感受暑邪形成暑證。該證發病急驟,傳變迅速。暑性炎熱,易傷津耗氣並挾濕,其臨床表現既有高熱,汗出,煩渴,脈洪大等熱盛的特征,又可見口渴喜飲,小便短赤,氣短乏力,甚則卒然昏倒,不省人事等氣津兩傷之癥。另因夏季不僅氣候炎熱,且雨水較多,濕熱相蒸,故暑多挾濕,又可兼見四肢倦怠,胸悶嘔惡,大便溏泄,舌苔厚膩等癥。根據感邪輕重和兼挾邪氣之不同,暑證有傷暑、中暑、暑濕和伏暑之分。

  傷暑 又稱暑熱,為暑邪為患之輕證。以身熱,多汗,心煩,口渴,喜冷飲,倦怠乏力,小便短赤等為主癥,此因暑熱邪氣侵入人體,使肌表毛孔開泄,傷津耗氣所致,治宜清氣泄熱滌暑,方用白虎湯或清暑益氣湯。如出現驟然咳血、衄血,咳嗽氣粗,頭目不清,煩熱口渴,舌紅苔黃,脈象弦數等癥,為暑熱傷肺,肺絡受損,血從上溢,暑熱蒸迫所致,治宜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方用犀角地黃湯合銀翹散。

  中暑 又稱中暍,臨床表現為身熱,煩渴,頭暈,胸悶,惡心嘔吐,甚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發涼等。此因感受暑熱之邪過重,以致內閉心包,陽鬱不達四肢所致,又稱“暑厥”,常發生於夏季在烈日下或高空作業之時,治宜泄熱、清心開竅,方用清營湯、安宮牛黃丸。若出現四肢抽搐,牙關緊閉,神志不清等,為暑熱熾盛,引動肝風所致,又稱“暑風”或“暑癇”,治宜清熱熄風,方用羚角鉤藤湯。

  暑濕 夏季感受暑熱濕邪所致的證候,有暑濕兼熱和暑濕兼寒之分,往往以前者為多見。①暑濕兼熱。因邪氣侵犯人體部位不同,所致病證不一。邪在上焦,往往以肺衛為病變中心。暑熱在表,兼挾濕邪,使邪氣鬱而不宣,即出現發熱,汗出,頭暈,咳嗽,苔薄微膩等癥,亦稱“冒暑”,治宜清滌暑熱,兼以利濕,常用方劑如清涼滌暑湯;如暑濕傷肺而致咯血者,可用清絡飲加杏仁苡仁滑石湯,以清滌暑濕。邪在中焦,易犯脾胃,以頭部昏蒙脹痛,胸痞脘悶,發熱有汗,煩躁嘔惡,苔膩脈濡數為主癥,此因濕熱內鬱,阻遏清陽,濁閉清竅,氣機壅滯,胃失和降所致,又稱“暑穢”,治宜清暑化濁、宣通氣機,可選用白虎加蒼術湯。②暑濕兼寒。多見於夏季先感受暑濕邪氣,後因起居不慎,或過食生冷等又感寒邪,以致暑濕為寒所遏,以發熱惡寒,頭痛無汗,脘悶心煩等為主證,既可見寒邪外束,衛表鬱閉之狀,又可見暑濕內蘊,氣機阻滯之癥,此為表裡同病,治宜散寒、化濕滌暑,方用新加香薷飲。

  伏暑 發於秋冬而臨床具有暑證表現的一種病證。伏暑是夏令感受暑邪,但伏而未發,至秋冬之季受時令之邪的誘導而發病,故稱“伏暑”。伏暑起病急驟,一病即見暑濕或暑熱內伏的證候。發於氣分者,見發熱,心煩口渴,脘腹痞悶,小便短赤,苔膩等癥;發於營分者,則見發熱口幹,心煩,舌赤少苔等癥。因其受時邪誘發,故初起每兼見惡寒表證,發於氣分病情較輕,發於營分病情為重。病情輕重與發病遲早有關,在初秋發者輕,秋末甚,冬季才發者重。伏暑的治療,因初起每為表裡同病,故氣分兼表者,宜解表清暑,方選黃連香薷飲或銀翹散;若營分兼表,宜解表清營,方選銀翹散合清營湯。表邪已解,則可據邪在氣、在營、在血的不同,選用清氣、清營、涼血的方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