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絛蟲和牛絛蟲寄生在人體小腸所致的疾病。臨床以大便排出白色蟲體節片,腹痛,腹脹,泄瀉,消瘦乏力,嗜食等為主要表現。又稱白蟲、寸白蟲。治療以殺蟲、驅蟲為基本原則,預後一般良好。

  中醫文獻稱絛蟲為白蟲或寸白蟲。對絛蟲形態很早就有明確的描述,如對整個蟲體形態的描述“白蟲……長至四五尺”(《諸病源候論·九蟲候》);對絛蟲排出的節片描述“寸白者,……長一寸,而色白,形小褊”(《諸病源候論·寸白蟲候》)。明代《景嶽全書·諸蟲》更明確確地描述瞭絳蟲的形態“此蟲長寸許,色白,其狀如蛆,母子相生,有獨行者,有個個相接不斷者,故能長至一二丈”。

  絳蟲病主要因食入含有囊蟲的未熟的豬肉或牛肉而引起。囊蟲被誤食後,在腸道逐漸分裂生長而成成蟲。由絳蟲所引起的癥狀,如上腹部或全腹隱隱作痛,腹脹不舒,或有腹瀉,肛門作癢,久則消瘦乏力,大便內或襯褲上有時發現白色節片等。治療以殺蟲、驅蟲為主,一般配用瀉下藥以促進蟲體排出。常用方劑有檳榔煎劑、檳榔南瓜子聯合療法、雷丸粉劑、石榴皮煎劑等。驅除絳蟲,務必驅盡,須連頭節同時排出,方能徹底治愈。若頭節和頸節未被驅出,仍能繼續生長。驅蟲後,脾胃虛弱者,可用參苓白術散調理脾胃,氣血虛弱宜用歸脾湯補養氣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