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濁停留於肺,壅塞氣道,臨床以咳喘、胸悶、痰多痰鳴為主要表現的證。常見於咳嗽、喘、哮、肺脹、肺癰,以及西醫的支氣管炎、肺炎等疾病。

  歷代關於痰濁阻肺的論述頗多,如《金匱要略》記載有“咳而上氣,喉中有水雞聲”及“咳逆上氣,時時唾濁,但坐不得臥”等痰濁阻肺的證候表現。隋代《諸病源候論》指出咳嗽喘鳴的原因是由於胸膈有痰飲。明代黃武的《醫學綱目》提出“開其痰路”為治痰大法等。清代張璐的《張氏醫通》認為咳喘病證皆由“有積痰在肺絡中中”。

  痰濁阻肺的成因有內外兩種:內因與脾有關,如飲食不節,勞倦傷脾,或七情過度,都可使脾虛失運,不能升清降濁,以致津液停聚,變為痰濁,上泛於肺,故有“脾為升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之說。外因則由風、熱、燥等邪氣犯肺,或風寒入裡化熱,灼液成痰,而成痰熱壅阻於肺;或外感風寒之邪,引動痰飲內發,成為寒痰阻肺。

  痰濁阻肺據其寒熱屬性可分為寒痰阻肺與痰熱壅肺二類。①寒痰阻肺。多為脾肺功能減弱,痰自內生,上泛於肺,或肺有伏痰,外感風寒而引發,致使肺氣失於宣降,而上逆為咳喘等病證,臨床多表現咳嗽,氣喘,痰白清稀或痰多而粘膩,咳吐不利,或喉間痰聲漉漉,胸悶嘔惡,舌苔白膩,脈滑。②痰熱阻肺。多由外邪犯肺而來,或濕痰化熱壅阻肺絡所致。肺氣受阻,肺失肅降,痰隨氣上而咳喘胸悶,喉中痰鳴,痰黃而稠,咳吐不爽,甚或發熱,呼吸迫促,胸脅作痛;若熱邪損傷肺絡又可致咳吐痰血,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

  痰濁阻肺的治療以祛痰降氣為主。寒痰阻肺宜溫化寒痰,可選二陳湯、小青龍湯、三子養親湯等;痰熱阻肺宜清肺瀉熱,可選麻杏石甘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