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官修方書。因五代戰火,方書散佚,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後於太平興國三年(978),命翰林醫官王懷隱、王祐、鄭彥、陳昭遇等負責整理前代醫方,至淳化三年(992)撰成《太平聖惠方》100卷,總280餘萬字。有宋太宗序。書首述診脈法,處方用藥,以次論述五臟病證、傷寒、時氣、內、外、五官、骨傷、金創、婦、兒、食治補益、針灸等,共分1670門,方16834首。各門之前均冠以隋代《諸病源候論》有關病因論述,其後分列處方和各種療法。值得重視的是本書保存瞭許多古醫書的原始面面貌。如有關傷寒與雜病方證就保存瞭漢代張仲景《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條文原貌,與今本不同。另如本書卷五十五所載“三十六種黃證候點烙論並方”,“三十六種黃點烙應用俞穴處”,均為已佚醫書《點烙三十六黃經》的內容。卷九十九和卷一百“針經”和“明堂”,亦系宋以前人亡名氏所著《僻經》和《黃帝明堂灸經》之內容,今均罕見。此外,兒科記述的急驚風、慢驚風;外科記載的癰疽“五善七惡”之說,眼科“開內障眼論”記載的針撥內障手術之詳細過程,均為中國現存醫書中之早期記錄。既有臨床實際意義,又顯示瞭中國醫學1000年前的發展水平。北宋中期福建何希彭曾節取該書編為《聖惠選方》60卷,書已不存,現存蔡襄序。

  《太平聖惠方》卷帙較大,流傳亦少。1958年人民衛生出版社根據幾種抄本,校勘鉛印。1980年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據臺灣“國立中央圖書館”所藏善本影印發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