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醫學傢,中醫醫德規範制定人,人尊為“藥王”。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自幼多病,立志於學習經史百傢著作,尤立志於學習醫學知識。青年時期即開始行醫於鄉裡,並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他對待病人,不管貧富老幼、怨親善友,都一視同仁,無論風雨寒暑,饑渴疲勞,都求之必應,一心赴救,深為群眾崇敬。大業(605~618)年中,曾遊學四川,並在該地煉丹,後隱於終南山,與沙門道宣律師交厚,寫瞭不少道傢煉丹方面的著作。後唐太宗、高宗曾多次招他任國學博士、諫議大夫等職,均謝絕,,唯於咸亨四年(673)任承務郎直長尚藥局,掌管合和禦藥及診候方脈等事務,上元元年(674)即因病辭退。當時名士宋令文、孟詵、盧照鄰皆視他為老師。

  孫思邈在數十年的臨床實踐中,深感古代醫方的散亂浩繁和難以檢索,因而博取群經,勤求古訓,並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編著成《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反映瞭唐初醫學的發展水平。

  孫思邈在醫學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在傷寒學方面,他將《傷寒論》內容,較完整地收集在《千金要方》中。他認為張仲景的《傷寒論》要旨“不過三種,一則桂枝,二則麻黃,三則青龍……”,並以此三方為綱要,將張仲景的六經辨證法改為按方劑主治及臨床表現特點相結合的分類法。他總結婦、兒科成就,提出應各獨立設科,對婦、兒科形成專科有促進作用。他提出的婦女孕期前後的註意事項與當前圍產醫學的內容有不少符合之處。他對嬰兒生長的觀察及護理方法亦富科學內容。在對疾病認識上,如對附骨疽(骨關節結核)的好發部位,消渴(糖尿病)與癰疽的關系,有關麻風、腳氣、夜盲、甲狀腺腫的描述和治療等都有創見。還倡行瞭蔥管導尿術、食道異物剔除術以及自傢血、膿接種以防治癤病的免疫法等。在養生延年方面,提倡按摩、導引、散步、輕微勞動及食治、講求衛生等結合,為老年病防治留下瞭寶貴經驗。

  孫思邈逝世後,被尊被為藥王,並將他故鄉的五臺山改為藥王山,還為他建廟塑像,樹碑立傳。

孫思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