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眼瞼內面生有其形較大,色黃而軟的累累顆粒,狀如粟米為主要癥狀的眼病。常與椒瘡並生,亦可單獨發生。可生於上胞,也可生於下瞼,愈後不留疤痕,是為不同於椒瘡之點。相當於西醫的“結膜濾泡癥”、“濾泡性結膜炎”。治以清化濕熱。“粟瘡”一名始見於明代《證治準繩》,其載,“粟瘡生於兩脾,濕熱鬱於土分(脾胃屬土)”。清代《目經大成》認為粟瘡與椒瘡並生,故合稱“椒粟”。明代《秘傳眼科龍木論》稱“瞼生風粟外障”。

  粟瘡多因脾胃濕熱,複感外外邪,壅阻胞瞼而為病,雖與風、熱、濕三者相關,但總以脾胃濕熱為主要病因。

  本證有急性發作,亦有呈慢性過程。急性發作,多見胞瞼浮腫,白睛紅赤,有眵,自覺癢澀不爽,羞明流淚等。其粟瘡多發於上瞼胞內,尤以氣輪相交處,或二眥端的瞼內面為多。若與椒瘡並生,瞼內面的血脈模糊不清,此時相當於西醫的沙眼。慢性多發於小孩,粟瘡多發於下瞼,粟瘡大小均勻,排列整齊,自覺癢澀,瞬目,病愈不留疤痕,多見於偏食、虛弱的兒童。

  粟瘡的常見證型有:①胞瞼浮腫,癢澀難開,眵淚粘膩,白睛紅赤,脈濡數,苔黃膩,證屬濕熱壅阻胞瞼脈絡,治宜除風清熱、涼血祛瘀,方用除風清脾飲加減。②若見小孩目瞬,微癢,脈細數,苔薄膩舌質淡,證屬脾虛濕阻,治宜健脾化濕,方用肥兒丸加減。

  外治:黃連西瓜霜眼藥水或犀黃散點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