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可燃材料或其他熱源在腧穴或病變部位進行燒灼、溫烤,以起到溫通經絡,調和氣血,扶正祛邪作用的醫療保健方法。是針灸療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施灸材料 主要為艾葉。艾葉是菊科植物艾的葉。艾,多年生草本,普遍野生。艾葉味苦、辛、性溫,入脾、肝、腎三經,有溫經通絡、行氣活血、祛濕散寒、消腫散結的功效。氣味芳香,含揮發油等成分。艾葉製成艾絨,則易燃而熱力溫和,能穿透皮膚而直達深部,且便於取取用,價格低廉。艾絨的制作,於每年3~5月間收采新鮮肥厚的艾葉,放置日光下曝曬幹燥,然後放入石臼中搗碎,篩去雜質,即成淡黃色潔凈細柔的艾絨。艾絨以陳久者為佳。除艾葉外還有燈心草、硫黃、黃蠟、桑枝、桃枝等易燃藥物和材料。在艾絨中也可摻入芳香類藥物,如麝香、冰片、丁香、木香、乳香等。

  灸法分類 根據治療需要,在臨床上依照施灸材料、施灸方法和溫度高低的不同,可分為各類灸法。①依照施灸材料分類:有艾灸法、藥艾灸法、藥錠灸法、電熱灸法和其他材料灸法。艾灸法用單純艾絨施灸;藥艾灸法則在艾絨中摻入其他藥物施灸,如藥物艾條灸;藥錠灸是用芳香類(麝香、冰片等)和易燃藥物(硫黃等)混合研末,制成錠劑施灸;電熱灸法采用特殊的電灸器施灸;其他材料灸法包括燈火灸、黃蠟灸等,是以除艾葉以外的易燃物置於穴位或病變部位的施灸方法。②依照施灸方法分類: 有艾炷灸法、艾條灸法、溫灸法和溫針灸法。艾炷灸法,是用艾絨做成圓錐形的艾炷施灸,其中又可根據艾炷是否直接置放在皮膚上的情況,分為直接灸和間接灸。艾條灸法是將艾絨用紙卷成長條形施灸,其中又可根據艾條直接燒灼皮膚和與皮膚有一段距離而分為實按灸和懸起灸兩類。溫灸法是用特殊的溫灸器(如溫筒、溫盒)施灸。溫針灸法是在毫針刺入穴位後的留針期間,在針柄上套以艾條施灸。③依照施灸溫度分類:有燒灼灸法和溫熱灸法。燒灼灸法是施灸溫度較高的灸法,如用艾炷直接置放皮膚,使其燒灼,引起水泡和組織損傷(灸瘡)的化膿灸法(見艾炷灸法)。藥錠灸和實按灸即直接燒灼穴位皮膚,溫度較高,也屬燒灼灸法。溫熱灸法則是施灸溫度較低,熱力溫和,不損傷皮膚組織的灸法,包括上述的艾條灸法中的懸起灸、艾炷炙法中的間接灸、電熱灸、溫灸、溫針灸等法。

  藥錠灸 把多種藥品研末或溶化在一起,制成藥錠,放在穴位上點燃以治病的方法。常用的有陽燧錠灸:取蟾酥、朱砂、川烏、草烏、白僵蠶等研末,加入微火烊化的硫黃之中攪勻,再加入麝香、冰片少許,收貯備用。同時,先用紅棗擦施灸處,然後取約甜瓜子大藥錠(上尖下平)一枚,置於皮膚上,以燈草蘸油點燃,灸5~7壯(枚)。局部起小泡者,以消毒針刺破、外敷保護。主治癰疽流註久不消、內潰不痛之陰證。

  燈火灸 取3、4寸長的燈心草,一端蘸上少許植物油,點燃,對準穴位快速動作,猛一接觸可發生火爆聲,即迅速移開。如無音響,當重復進行。灸角孫穴,可治痄腮;灸少商、合谷、風池,治喉痹;灸足三裡、內關、中脘、中樞、天樞,可治嘔吐、泄瀉。

  電熱灸 用特制的電灸器將電能轉化為熱能或遠紅外線施用於穴位的一種灸法。目前常用的電灸器有吹風式和可控溫度式電灸器兩種。為現代灸法的發展。適合於其他灸法的適應癥。

  溫針灸 又稱溫針。是針刺和艾條灸法的結合。在針刺得氣後,將毫針留在穴位內適當深度,取2厘米長艾條一節,套在針柄上,從艾條下端點燃,直至艾條燃盡為止。也可在針柄上裝裹如棗大的艾絨(必須捏緊),從下端點燃施灸。適合於寒證、虛證。

  操作規程 根據應灸腧穴的位置,令病人采取適當體位,使該部位易於暴露,而又能舒適持久。用溫和灸法,可在點穴後隨即施灸;如用燒灼灸法,則應在局部消毒後進行灸法治療。施灸時要註意灸火溫度和病人耐受情況,不可過量。灸後要擦凈皮膚上的艾灰,並檢查有無火星迸落,以免燒毀衣物。施灸部位較多時,宜按照先上後下、先左後右的順序進行。有時則可先灸主穴,後灸配穴。

  灸感和補瀉 在一般情況下,用溫熱灸法隻在局部有溫熱感,施行燒灼灸法則局部灼病。但如集中在一個部位連續較長時間地施灸,就會出現溫熱感循經脈走向傳導,稱為灸感或灸法得氣。感傳絡線的寬窄與施灸面積的大小有關,感傳所到處可有微汗、肌肉震顫及臟腑器官的功能活動,如胃腸蠕動、鼻腔通暢等。灸法在臨床上也有分補法或瀉法的:①在艾炷灸時,讓其緩慢燃燒至皮膚的為補法,吹氣助燃使其迅速燃燒至皮膚的為瀉法。②燒灼灸法(如化膿灸)為補法,以扶正為主;溫熱灸法(如懸起灸)為瀉法,以祛邪為主。但不如針刺補瀉操作嚴格,不必過於拘泥。

  作用和適應癥 灸法的作用有:①溫通經絡、祛除寒邪,可用治寒邪所致疾患。②有引導氣血的作用或升提中氣或引氣下行,可治中氣下陷、肝陽上亢之證。③回陽固脫、補氣固本,治陽氣虛脫證。④行氣活血、散瘀消腫,能治療各種痛證和寒性癤腫等。

  灸法對慢性病、虛寒等證較為適合,如久泄、痰飲、水腫、痿證、痹證、腹痛、胃痛、陽痿、遺尿、疝、虛勞,婦女崩漏、陰挺,中風脫證,外科陰疽、瘰癧、癭瘤等。

  禁忌和註意事項 ①陰虛陽亢和實熱證,不宜用燒灼灸法。②顏面、五官、陰部和大血管所在部位不宜用直接灸法。③施灸時應註意安全,防止艾火脫落,燒傷皮膚和衣服。④施灸過程中如發生頭暈、惡心、大汗淋漓等現象,稱為暈灸,可按暈針處理(見針刺意外)。⑤灸後皮膚發生小泡,須註意不要擠破,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過大,可用消毒針刺破,放出液體,並塗龍膽紫,用紗佈包敷。

  機理研究 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灸法對機體免疫、血液循環、神經、內分泌、呼吸、消化、生殖等各系統均有促進和調節作用。在免疫系統方面,艾灸可增強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提高細胞免疫作用和促進免疫體的產生。在血液循環系統方面,可提高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的數目及血紅蛋白的含量,血沉加速者施灸後可恢復正常。灸法對血壓也具有明顯的調整作用。在艾灸預防中風的研究中,發現艾灸足三裡可降低血中纖維蛋白元的含量,改善血液粘度和具有擴張血管的作用,從而初步瞭解到艾灸足三裡預防高血壓患者中風的作用機制。在神經內分泌系統方面,一些研究結果提示:施灸可促進腎上腺活動的功能,可使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興奮,在對“糖尿病傢兔”施灸後還觀察到血糖、血中尿素氮、總膽固醇及中性脂肪酸均有不同程度的減少。在呼吸、消化、生殖系統方面,灸法具有增強肺通氣功能,調節胃腸運動,保護肝臟免受損傷,增強子宮活動,提高精子數量等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