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項背強急,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張(頭項強直,腰背反折,向後彎曲如角弓狀)為臨床特徵。又稱痓(chi)。痙證系筋脈之病變,病因有外感、內傷的不同,如感受風、寒、熱之邪,或氣血虧虛,陰液不足,均可導致痙癥的發生。痙證可單獨發病,但併發於其他疾病過程中較多。

  《內經》認為,肢體強直皆風邪所致。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最先提出痙病的病名,認識到外感風寒之邪,或熱病誤汗、誤下耗傷津液,皆可致痙。元代朱丹溪認為痙證非外來風邪所所引起,而是氣虛所致。明代張景嶽認為陰虛少血,不能榮養筋脈可以致痙。清代葉天士強調痙證與肝風內動的關系,治療上有新的發展;王清任闡明痙證氣虛血瘀的觀點,堪補前人之未備。西醫學運用痙證的理論與治法,對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腦炎等急性熱性病引起的高熱抽搐以及破傷風、臍風、產後痙等進行治療,取得瞭良好的療效。

  病因病機 痙證的成因有外感、內傷兩大類。病機為氣血虧虛,筋脈失養。外感主要指風、寒、濕、熱之邪侵襲,或阻滯筋脈而身形拘急,或發熱動風而致抽搐強直。在熱病過程中的熱盛傷陰,或誤汗、誤下而耗損津液,均可使筋脈失於濡養而發痙。內傷主要指氣血不足,或各種原因的失血,使筋脈失養而發痙。此外,因痰熱、瘀血致痙,在外感或內傷病證中均可見到。痙證的病因錯綜復雜,例如有正虛而感受外邪,或痰熱引動肝風等皆所常見。

  辨治 治療痙證須明辨表裡虛實。表證系外感之邪入侵筋脈而致痙。裡證則為汗吐下後或產後,以及其他原因致使氣血、津液不足而發痙。邪在表,逐邪外出;邪在裡,熱盛者清之;若裡熱結實,大便不通,又當通下逐邪。屬虛證,當益氣養血,榮養筋脈。

  實證 外感發痙多為實證。①若見項背強直,惡寒發熱,頭痛,舌苔薄白,屬風邪侵襲。若伴見無汗,脈浮緊,系寒客肌表,經輸不利。治當發散風寒、舒緩攣急,常用葛根湯。若伴見有汗,脈浮緩,則系風邪為患。治當調和營衛、散風解痙,常用瓜蔞桂枝湯。②若見高熱,口噤鉚齒,項背強急,四肢抽搐,舌絳、苔薄黃,脈弦數,屬熱盛動風。治當清熱平肝、熄風鎮痙,常用羚角鉤藤湯。③若見高熱,譫語,腹滿,大便幹結,項強足攣,口渴飲冷,甚則四肢抽搐,舌質紅、苔黃糙,脈滑數,屬陽明熱結。治當通下腑實、養陰止痙,常用增液承氣湯為主方。④若見頭痛,胸悶,嘔惡粘痰,項背強急,四肢抽搐,舌苔膩,脈滑或弦滑,屬痰阻風動。治當理氣豁痰、祛風鎮痙,常用祛風導痰湯。

  虛證 內傷發痙多屬虛證。例如平素氣血兩虛,或大汗,大下,大失血之後,項背強急,四肢抽搐,舌質淡、苔薄,脈弦細,屬氣血兩虛。治當益氣養血、祛風解痙,常用八珍湯為主方。

  痙證大多起病急,變化快,預後較差。應及時救治,以免延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