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六經病之一。外感病病程中,證見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時腹自痛者。太陰病的性質為裏虛寒證。病邪入裏,胃陽旺盛則邪從燥化而為陽明病,脾陽不足則邪從寒濕而化而為太陰病。臨床所見腹滿,嘔吐、飲食不下,自利腹痛,大便清稀,口不渴,脈遲,舌苔白滑等證均為太陰虛寒證。其治療以溫中健脾,祛寒燥濕為主。癥狀輕較的患者手足溫,自利不渴,可用理中湯加減溫中祛寒。若吐利嚴重,則可見口渴,四肢逆冷,當用四逆湯溫陽益脾。如果太陽病表證未解而誤用下法,以致腹滿時痛,其證已已屬太陰,可用桂枝芍藥湯解表和脾。若病人內有積滯,腹部大實痛拒按,則宜桂枝加大黃湯,解表泄滯。脾胃同居中焦,故太陰病與陽明病關系最為密切,陽明病而中氣虛者,即可轉入太陰;太陰病而中氣漸復者,也可轉入陽明。所謂“實則陽明,虛則太陰”。但是太陰虛寒猶在脾胃,如果治療及時得當,預後尚好,若因失治誤治,則可進一步而成為心腎陽虛,病情即趨於危重。

  太陰虛寒證禁用苦寒攻下,即使是脾經有濕濁內蘊者,攻下藥也屬禁忌。不宜進食生冷水果以及難以消化的食物,以免重傷脾陽,妨礙運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