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乳暈部出現扁圓形腫塊為特徵的乳房異常發育癥。好發於中老年男性,或見於10歲左右的男女兒童。

  乳鬁病名首見於明代《瘡瘍經驗全書》,《醫學入門》以及清代《外科秘錄》均有詳細描述,指出男女、兒童皆可罹患。

  本病男子多因腎氣不充,肝失所養而得,女子多因沖任失調,肝氣不舒,氣滯痰凝所致。其癥狀為乳暈中央有一個扁圓形腫塊,質地稍硬,邊緣清楚,有輕度壓痛或脹痛,可發於一側或兩側乳暈部。常在無意中發發現,有的男子乳房變大增厚,狀如婦乳,甚則乳頭亦有乳汁樣分泌物。男性患者有時具有女性化征象,如聲音變尖,缺少胡須,臀部寬闊等。

  臨床辨治常分兩種證型:①氣滯痰凝。患者病前性情急躁,容易生氣發火,病後情緒緊張,伴有胸悶脹痛,脈細弦,舌質偏紅,舌苔薄白等癥。治宜疏肝理氣、化痰散結,方用逍遙散、二陳湯加減。②肝腎不足。患者伴有腰膝酸軟,遺精頻作,眼眶黧黑,舌紅苔少,脈細數等證。治宜補益肝腎、化痰軟堅,方用六味地黃湯加減。若苔薄質淡,脈濡細偏腎陽不足者,方選右歸丸加減。此外,可用鹿角粉1.5克,吞服,一日兩次。

  外治可用陽和解凝膏加黑退消或桂麝散蓋貼患處,5~7日換藥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