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間出現的以小腹疼痛為主證的婦科疾病。又稱胞阻。本病主要因胞脈阻滯、氣血運行不暢所致。治療以養血理氣、止痛安胎為主。如日久不愈,可傷損胎元甚至墜胎(妊娠3個月內的流產)、小產(妊娠3~7個月胎兒已成形而流產)。

  妊娠腹痛的最早記載見於漢代《金匱要略》,稱之為胞阻,並主張用膠艾湯治療。隋代《諸病源候論》認為與風冷與氣血搏結,氣血運行不暢有關。宋代《婦人良方大全》又補充瞭氣鬱肝火的認識,使之更加完善。

  妊娠腹痛的產生多因體質虛弱,氣血不足,加之妊娠之後血聚而養胎,以致氣血運行乏力,胞脈阻滯,或氣血不足,胞脈失養而致。也有由於陽虛之體,陰寒內盛,阻礙氣血運行,或情志抑鬱,氣機不暢,氣滯血瘀,胞脈受阻而致腹痛者。

  妊娠腹痛應根據不同情況辨證施治。①血虛腹痛。妊娠後少腹綿綿作痛,面色萎黃,頭暈目花,神疲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脈細滑弱。治宜益氣養血、安胎止痛,方用阿膠散加減。②虛寒腹痛。小腹冷痛或絞痛,得熱則舒,面色㿠白,形寒肢冷,納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脈沉遲。治宜溫經散寒、暖宮止痛,方用艾附暖宮丸加減。③氣滯腹痛。孕後少腹脹痛,痛連胸脅,心煩易怒,噯氣嘆息,苔薄,脈弦滑。治宜舒肝解鬱、理氣行滯,方用逍遙散加減。

  妊娠腹痛是妊娠期常見病與多發病,經過治療,預後良好,如果日久不愈,可損及胎元而為胎漏、胎動不安,甚至導致墜胎、小產。如腹痛劇烈或伴有暈厥,嘔吐發熱等癥狀,應進一步檢查,需與異位妊娠合並卵巢囊腫扭轉、急性闌尾炎等病證鑒別,以防貽誤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