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醫學傢,即唐宗海。中西醫匯通派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字容川。四川彭縣人。著有《中西匯通醫書五種》(1884),於血證的論治有獨到之處。

  唐宗海少習儒。光緒十五年(1889)舉進士,授禮部主事。中年嗜好醫學,主張“好古而不迷信古人,博學而能取長舍短。”受當時日漸盛行的西洋醫學影響,從維護中醫的願望出發,試圖進行中西匯通,以證明中醫並非不科學,成為中國早期中西醫匯通派代表人物。著《中西醫匯通醫經精義》兩卷(1892),認為西西醫長於“形跡”,中醫長於“氣化”,中西醫各有短長,主張“損益乎古今”,“參酌乎中外”,並試圖用西醫解剖、生理等知識來印證中醫理論,對此後中西醫匯通論者影響較大。他重視氣血說,著有《血證論》8卷(1884),受楊西山《失血大法》影響,討論氣血水火關系以及血證與臟腑、脈證死生、用藥宜禁等問題。提倡止血、消瘀、寧血、補血四大治血證原則,較為實用。另有《本草問答》兩卷(1893),議及本草學理論,比較中西藥學之異同與短長。《金匱要略淺註補正》9卷(1893)和《傷寒論淺註補正》7卷(1893)則是對陳修園《金匱要略淺註》和《傷寒論淺註》兩書的刪補、正誤,並合中西醫之說而成。以上五書合稱《中西醫匯通醫書五種》。唐宗海在維護中醫,接受西學的同時,又表現出某些尊古的傾向,認為宋元以後的醫學水平不如《傷寒論》以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