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毒殺蟲藥。別名黃食石。始載於《神農本草經》。為硫化物類礦物雄黃族雄黃。漢魏醫傢吳普稱:“生山元陽,故曰雄,是丹之雄,所以名雄黃也。”

  產地和性狀 雄黃生於低溫熱液礦脈內,常與雌黃、輝銻礦等共生。產於中國的湖南、陝西、貴州、雲南、四川、甘肅等省。採挖後,剔除雜質泥土,研細粉或水飛,晾乾備用。藥材為塊狀或粒狀集合體,呈不規則塊狀,深紅色或橙紅色,表面常覆有橙黃色粉末,條痕淡橘橘紅色,晶面有金剛石樣光澤。質脆,易碎。斷面呈油脂樣光澤。半透明或微透明。微有特異臭氣,味淡。藥材中顏色鮮艷,半透明,有光澤的雄黃稱明雄、雄精,質量最佳。

  性味和功能 雄黃味辛、苦,性溫,有毒。歸肝、胃經。功能解毒殺蟲,燥濕祛痰,截瘧。主治癰疽疔毒,喉風喉痹,走馬牙疳,濕瘡疥癬,蛇蟲咬傷,以及蟲積,驚癇,久瘧,哮喘等證。

  成分和藥理 雄黃主含二硫化二砷。體外試驗對多種皮膚真菌、化膿性球菌、腸道致病菌、恥垢桿菌、人型、牛型結核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應用和禁忌 本品是外科常用藥物,治癰疽腫毒,常與蟾酥,冰片等解毒消腫藥配伍,外敷或入丸、散內服。與乳香、沒藥、麝香同用為丸服,可消癰疽腫硬疼痛。治濕瘡配黃柏、冰片、枯礬等研末外摻,治神經性皮炎,配斑蝥制成合劑外搽。本品與輕粉、大風子等同用,可治疥癬,有殺蟲之功。配五靈脂或入蛇藥內服,治蛇蟲所傷,有解毒之效。用於蛔蟲等寄生蟲病,可與檳榔、牽牛子同用;久瘧不愈,配常山、穿山甲同服;治支氣管哮喘及慢性支氣管炎,可單用或與朱砂、淡豆豉為丸服。外用適量,塗患處。內服0.15~0.3克,入丸、散用,不入湯劑。不宜持續服用及大面積塗搽,以防中毒。孕婦及陰虧血虛忌服。雄黃切忌煅燒、煎炒等高溫處理,如制法不當,遇熱分解,產生三氧化二砷(砒霜),服後可引起砷中毒,故制劑時,需經檢驗,方可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