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胃脘部疼痛為主要表現,疼痛時常伴見嘔吐,噯氣,吐酸,胃內燒灼感,脹滿,飲食減少等癥狀。又稱胃脘痛。多由憂思惱怒,肝氣鬱結等影響脾胃,或飲食不當損傷脾胃所致。胃痛有暴痛、脹痛、灼痛、隱痛等程度的不同。經治療,預後一般尚好,若出現吐血或黑便,而吐血量多或反復不止,則屬危證,如不及時止血,常可危及生命。

  西醫的急、慢性胃炎、十二指腸球炎、胃神經官能癥、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以胃脘部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者,均可按中醫的胃痛辨治。。

  唐、宋前中醫文獻,多將胃痛與心痛(屬心經本身病變)混稱。金、元時期,李東垣《蘭室秘藏》開始專立“胃脘痛”一門;朱丹溪《丹溪心法》將胃痛詳分為寒、熱、氣、濕、痰積、死血、虛等不同證候,分別施治。

  病因病機 胃痛的病因有多種,可單一出現,也可合並出現,病理變化和臨床證候,有的簡單,有的則較為復雜。胃痛的主要病因有:外感寒邪、內客於胃;憂思惱怒,氣鬱傷肝;或氣鬱化火,火邪傷陰;或氣滯日久、瘀血內結。此外,素體脾胃虛弱,或勞倦過度,或久病脾胃受傷,均可引起脾胃虛寒而胃痛。如脾陽不足,寒邪內生,脈絡失於濡養,則成虛寒胃痛;若感寒邪,內外合邪,則成寒積胃痛;如若胃陰受損,失其濡養,則成陰虛胃痛。

  總之,胃痛的基本病機在於“不通則痛”。導致“不通”的原因有寒凝、食積、氣滯、血瘀、火鬱、陰虛、陽虛等,故治療時,必須審證求因,辨證論治。

  臨床辨治 胃痛以辨別寒熱虛實為要點,但均可從虛實兩方面進行概括。

  寒、熱證 平素飲食喜熱、胃痛暴作,得熱即感舒適,遇冷痛增為寒證。如寒邪犯胃之胃痛多伴見脘腹脹滿拒按,納呆,苔白,脈弦緊。脾胃陽虛之虛寒胃痛,多見隱隱作痛,喜熱喜按,遇冷痛增,舌淡苔薄,脈弱;胃脘灼痛,痛時喜得冷食、遇熱食則痛劇,苔黃少津,脈弦數或濡數,為熱證。

  虛證 病情纏綿難愈,多痛緩而有休止,痛得揉按而暫感舒適多為虛證。如證見:①胃痛隱隱,喜按喜熱,空腹痛甚,得食痛減,泛吐清水,舌質淡,苔薄白,舌邊有齒印,脈沉遲或細弱,常因勞累或進食生冷而復發或加重,屬脾胃虛寒證。治宜益氣溫中法,以黃芪建中湯為主方。②胃痛日久,胃脘部隱隱灼痛,消瘦,口幹,食少,手足心熱,大便幹結,舌質紅,脈細數,屬胃陰虧虛證。治宜養胃陰為主,常用麥門冬湯合芍藥甘草湯。

  實證 胃脘部疼痛劇烈,有如針刺刀割,痛時拒按,按之更痛多為實證。如證見:①胃脘部疼痛脹滿,連及兩脅,進食後疼痛加劇,得噯氣或失氣(放屁)後感到舒適,舌苔薄白,脈沉弦,常因精神抑鬱、惱怒而復發或加重,屬肝胃不和證。治宜疏肝和胃法,方用柴胡疏肝散加減。②胃痛經久不愈,痛處固定不移,痛時拒按,痛如針刺,食後痛甚,或見吐血便黑,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脈沉澀,屬瘀血阻絡證。治宜活血化瘀法,常用血府逐瘀湯加減。③胃痛有燒灼感,伴見惡心,嘔吐,胃脘脹滿,飲食減少,口苦,大便粘滯不爽或便溏,舌質紅而舌體胖大、有齒印,苔白膩或黃膩,脈濡數,為濕熱中阻證,治宜補中、溫胃、清熱、燥濕數法兼施,常用半夏瀉心湯。④因飽食而胃脘部脹滿疼痛,嘔吐不消化之物,噯腐吞酸,舌苔厚膩,脈滑,為飲食停滯證,治宜消食導滯,常用保和丸加減。

  針灸對胃痛有較好的止痛作用,常用穴位有內關、中脘、足三裡、胃倉、梁門、合谷等,應根據不同的病情,選用適當的補瀉手法。按摩、推拿、氣功、食療等治療方法,也可采用。

  胃痛初起多屬實證。患者如能保持精神愉快,註意調整飲食規律,不難治愈。久之則多見虛實夾雜,或由實轉虛之證,但若無並發長期吐血、便血,或由胃痛轉變為其他病證者,預後一般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