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中西部島國,位於密克羅尼西亞島群南端。在東經166°56′和南緯0°32′處。國境為一橢圓形珊瑚小島,面積22平方公裡。人口8000(1984),一半以上為瑙魯人,餘為基裏巴斯人、圖瓦盧人、華人和歐洲人等。本地語言為瑙魯語,通用英語。多數居民信奉基督教。首都亞倫,在島的西南岸。

  瑙魯島四周為珊瑚礁環繞,海岸地帶是銀白色沙灘。向內地表逐漸升高,形成寬150~300米的環島海岸帶,主要種植椰子。中部為高12~60米的臺臺地。除西南部的佈阿達湖周圍外,幾乎全部為磷酸鹽礦覆蓋。佈阿達湖面積40公頃,湖水稍咸。屬赤道多雨氣候,年平均氣溫28℃,年平均降水量2000毫米以上,全年有雨,其中11月至翌年2月最多。各年雨量變化較大。多雨年份達4572毫米,少雨年份隻有104毫米。地表滲透性強,全境無河流,缺乏淡水。

  公元18世紀前,島上已有12個部落1000餘人。1798年英國人抵達此島,見居民生活悠閑,稱該島為“舒適島”。後來歐洲殖民者紛至沓來,並慫恿各部落械鬥,島上居民減少,到1888年,人口僅有900人。同年,英國和德國劃分勢力范圍,將瑙魯置於德國管轄之下。1895年發現磷酸鹽礦,各列強紛至爭奪。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澳大利亞派兵占領。戰後由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共管。1942年被日本占領。1947年起成為澳、新、英“托管地”,由澳代表3國行使“職權”。1968年1月31日宣佈獨立,稱為瑙魯共和國。

  經濟以開采磷酸鹽為主,是世界上主要產區之一。全島5/6的面積覆蓋著磷酸鹽層,厚達6~16米。礦石品位高,平均含磷量為37%,蘊藏量約1億噸左右。獨立後,瑙魯磷礦公司從澳、新、英合資的英國磷礦委員會手中接管瞭全部經營權。磷酸鹽礦石多年保持在年產200萬噸左右,產品全部出口。磷酸鹽礦收入使瑙魯成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傢之一。目前,礦石采掘、裝運全部機械化。因海輪不能直接靠岸,礦石由懸臂輸送機裝船。照目前開采規模,20世紀末島上磷酸鹽礦將要枯竭。為尋找新的經濟出路,先後設立瞭太平洋航運公司和瑙魯航空公司;建立本國漁船隊,發展漁業,還向海外投資;在馬朱羅島和西薩摩亞等地經營旅館,在墨爾本建有一座52層的瑙魯大廈。近年還開始發展旅遊業。由於缺水、缺土,農業不發達。瑙魯有良好的環島公路(全長19公裡)連接各居民點,有輸送磷酸鹽礦石的窄軌鐵路(6公裡)。目前,磷酸鹽礦石為唯一的出口物資,主要銷往澳大利亞及新西蘭。進口淡水、食品和工業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