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西南非洲。在非洲西南部,西瀕大西洋,海岸線長1600公裡;陸鄰安哥拉、尚比亞、博茨瓦納和南非。面積82.42萬平方公裡。人口150.7萬(1984)。首府溫特和克。

  全境由廣闊的內陸高原和狹長的沿海平原組成。內陸高原屬南非高原的西部,由前寒武紀結晶巖構成。中部地勢最高,為海拔1500~2400米的中央高地,自此向四周降低,向東過渡到1000米以下的卡拉哈裏盆地。北部的奧萬博蘭海拔600~900米,是高原最低平處。南部受受自北南流的間歇河切割形成一些深谷。西部較陡峭,呈階梯狀低降至500米以下,為東西寬80~130公裡的納米佈沙漠,其上多高30~40米的沙丘,不乏蝕餘高地和尖頂山,由花崗巖構成的佈蘭德山海拔2610米,是全境最高峰。

  大部屬熱帶和亞熱帶幹旱、半幹旱氣候。因內陸地勢較高,沿海又有本格拉寒流流經,故不太炎熱。1月平均氣溫,沿海18~20℃,內陸25~28℃;7月平均氣溫,南部12℃,北部16℃。受副熱帶高壓帶控制,盛行從內陸吹來的東南信風,並受近海寒流影響,使幹旱成為氣候的主要特征。由西南向東北,年降水量從不足10毫米漸增至500毫米,植被亦相應從荒漠、半荒漠過渡到幹草原和稀樹灌叢草原。納米佈沙漠是世界最幹旱的地區之一,惟因多霧、露,生長有肉質植物和百歲葉等稀有植物。境內河網稀疏,除南、北邊境奧蘭治河、奧卡萬戈河等常流河外,其他或為無流區,或隻有間歇河。有鹽沼,以北部的埃托沙潘鹽沼最大。

  世界人口密度最低地區之一,平均每平方公裡僅1.8人。2/3居民住在北部的奧萬博蘭和中央高地,其餘廣大地區除少數城鎮、礦區外,很少人煙。居民成分相當復雜。奧萬博、赫雷羅、達馬拉等族黑人約占80%,其中奧萬博族45萬,人數最多。另有近10萬白人和少數科伊人(霍屯督人)、薩恩人(佈須曼人)和混血種人。80%居民信奉基督教。各有本族語言。南非荷蘭語和英語同為官方語言。從事狩獵和采集的薩恩人是較早的居民。公元12世紀後,先是科伊人和達馬拉人,後有奧萬博人和赫雷羅人陸續從非洲中部遷來。除奧萬博人定居於北部從事耕種外,其餘皆以放牧為主,散居中、南部。15世紀起葡、荷、英等殖民者相繼入侵,19世紀末德國殖民者自沿海入侵,1890年全境淪為德國殖民地,稱德屬西南非洲。1915年南非以參加協約國對德作戰為名,派兵占領,1920年後成為南非委任統治地,1949年被南非非法吞並。在聯合國幹預下,已簽署納米比亞獨立的協議。

  1981年國民生產總值約19.9億美元,人均1800美元,居非洲前列。經濟命脈為南非白人和英、美等外國資本控制;經濟結構中,采礦和畜牧業占重要地位,絕大部分是供出口的初級產品。

  全國半數以上人口從事農牧業。畜牧業是第二位經濟部門。羊、牛數量多,大部由白人牧場經營,從事商品生產。是世界最大的卡拉庫爾羔羊(紫羔羊)皮產地,有這種羊460萬隻(1982)。年出口羔羊皮占世界市場銷售量約一半,中、南部荒漠和半荒漠是集中產區,因質量好,產值高,被譽為“黑色的寶石”。商品性養牛業集中在中部高地,向南非出口活牛、凍肉和乳制品。漁業也很重要。附近海域是非洲最大的漁場,盛產鯡魚、鳀魚、白魚、沙丁魚、鯖魚等,近10年來捕獲量20~80萬噸,1981年為24.7萬噸。漁產品是大宗出口貨物。捕魚和魚類加工中心在鯨灣港和呂德裡茨。前者規模較大,大量生產魚罐頭、魚粉、魚脂;後者以捕撈和加工海蝦著稱。耕作業不發達。可耕地占土地面積不足1%,主要分佈於奧卡萬戈河沿岸。以鋤耕方式為主,利用雨季降水種植粟、高粱和薯類等作物。中、南部少數谷地有小片灌溉地,種植蔬菜、水果及玉米、豆類等。糧食嚴重不足,年需進口約10萬噸。

  采礦業是最大的經濟部門,1980年占國民生產總值48%。以金剛石開采為主,西南部奧蘭治蒙德一帶海濱沙地是主要產區。近10年來最高年產量200萬克拉(1977),1981年124萬克拉,居世界前列,絕大部分用於首飾。次為銅、鉛、鋅等礦,產區分散於中、北部,以楚梅佈礦區規模最大,該地還同時開采與銅、鉛、鋅等礦伴生的銀、鎘、錫、釩等。鈾礦開采始於1976年,在斯瓦科普蒙德以東的勒辛有南部非洲最大的露天鈾礦,1981年產鈾3939噸,所產全供西歐等國傢。還開采鋰、錳、鹽等。加工工業集中於溫得和克和鯨灣港,占國民生產總值6%。供出口的魚、肉、乳類加工廠規模較大,其他為供當地需要的小型食品、飲料、修配廠等。

  鐵路是運輸網的主幹,總長2600餘公裡,聯結礦山、港口和重要城鎮,並銜接南非鐵路系統。公路運輸亦較發達,公路總長5.8萬公裡,其中柏油路占3340餘公裡,短程運輸起重要作用。對外聯系以海運為主。鯨灣港是主要門戶,港闊水深,能同時停泊6艘海輪,年吞吐量120萬噸(1979),另有一處油輪泊位。呂德裡茨港自然條件差,隻能停靠漁輪和一些近岸運輸船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