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學工作者的群眾性學術團體。1950年在北京成立。其宗旨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提倡實事求是、理論聯繫實際的學風,貫徹“百傢爭鳴”的方針,發揚學術民主,以促進歷史科學的繁榮和發展。成立以來,舉辦各種形式的學術活動,開展國際學術交流;推動歷史知識的普及工作並編印與本會任務有關的出版物。

  中國史學會首任會長為郭沫若,吳玉章、範文瀾為副會長。“文化大革命”期間停止活動,1980年恢復活動,同年10月召開中中國史學界第二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瞭由鄧廣銘、白壽彝、劉大年、鄭天挺、周谷城組成的主席團,梁寒冰任秘書長。1983年4月舉行中國史學界第三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瞭由劉大年、吳於廑、林甘泉、胡繩、戴逸組成的主席團,李侃任秘書長。1988年7月舉行中國史學界第四次代表大會,選舉戴逸為會長,丁偉志、李侃、張豈之、張椿年、金沖及、齊世榮為副會長,王慶成任秘書長。

  50~60年代,中國史學會組織一批歷史學傢編輯出版瞭一部由十二個專題組成的、大型多卷本《中國近代史資料叢書》,對推進中國近代史研究、培養科研、教學人才起瞭重要的作用。1981年,與湖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合作,舉辦紀念辛亥革命7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1983年舉行學術年會,討論馬克思主義與歷史科學、歷史遺產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問題。1984年舉行“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60周年學術討論會”。1984年與中國出版者協會聯合舉辦評選愛國主義優秀通俗歷史讀物活動。1978年12月以來,全國出版瞭有關愛國主義通俗歷史讀物近兩千種。這次獲獎的二十八種,是專傢們在五十三傢出版社推薦的兩百三十三種中,認真評選出來的。1985年與福建省社會科學聯合會合作,舉辦林則徐誕辰200周年學術討論會。1986年與浙江省政協等單位聯合舉辦紀念章太炎逝世50周年學術討論會。1987年與北京市歷史學會聯合舉辦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爆發50周年學術討論會。

  在國際交往方面,1980年8月中國史學會以非正式會員應邀派出代表團出席在羅馬尼亞舉行的第15屆世界歷史學傢大會。1982年國際歷史科學委員會接納中國史學會為該會會員。1984年7月國際歷史科學委員會秘書長、法國著名學者埃萊娜·阿維勒教授應中國史學會邀請訪華,同中國史學界進行學術交流,增進瞭相互之間的瞭解。1985年8月派出代表團出席在聯邦德國舉行的第十六屆世界歷史學傢大會。這次大會的主題之一是世界反法西斯抵抗運動,中國歷史學傢代表團提交瞭專門為這次大會撰寫出版的論文集。1987年7月派代表團出席瞭在日本舉行的“盧溝橋事變50周年日中學術討論會”。

  中國史學會的出版物有:《中國歷史學年鑒》,自1980年起每年出版一冊、九十萬字左右,主要欄目有史學研究,新書選介,史學界動態,考古文物新發現,研究、教學機構簡介,已故歷史學傢介紹,中外學術交流簡訊等。內容較豐富,信息量較大,得到國內外學者的較高評價。《史學情報》(季刊)每期十四萬字,是《中國歷史學年鑒》的輔助性刊物。主要欄目有文摘、學術動態、國內外書訊等;1982年創刊,共出版二十八期,1988年停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