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有廣泛代表性的愛國統一戰線組織。簡稱“政協”。在中國人民革命戰爭勝利發展的大好形勢下,中國共產黨於1948年4月30日發佈的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中,提出召開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號召。對於政治協商會議,後來稱之為新政治協商會議,是為瞭區別於1946年1月10日在重慶舉行的政治協商會議。這一號召得到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的積極回應。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在北平正式成立。9月17日,新政協籌備會決定把即將將召開的新政治協商會議改稱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1949年9月21~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出席會議的代表共六百三十四人,代表著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人民解放軍、各地區、各界民主人士、各民族以及國外華僑。毛澤東在開幕詞中指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具有代表全國人民的性質,它獲得全國人民的信任和擁護。因此,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宣佈自己執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27日,會議通過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並決議以北京為首都,采用公元紀年,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以五星紅旗為國旗。29日,會議通過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這個綱領起瞭臨時憲法的作用,規定瞭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性質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各少數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傢;並規定瞭政權機關、軍事制度、經濟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的總原則。30日,會議選舉毛澤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為副主席,並選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五十六人。會議還選出一百八十人組成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並推舉毛澤東為政協主席,周恩來、李濟深、沈鈞儒、郭沫若、陳叔通為副主席。會議最後一致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宣言》,鄭重地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閉幕式上,新當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與其他副主席登上主席臺

  政協全體會議閉幕後,設立政協全國委員會和常務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持政協會務,召集全國委員會會議。在全國各地亦設立政協地方委員會和常務委員會。1954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頒佈瞭《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就不再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此後,政協是團結全國各民族、各民主階級、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國外華僑和其他愛國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組織;對國傢的大政方針和群眾生活的重要問題進行協商,並發揮民主監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