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所屬主要研究1840年前中國歷史的專業學術機構。由原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一所和第二所合併而成。中國科學院第一所、第二所成立於1954年。第一所主要研究物件為中國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魏晉南北朝以前封建社會的歷史,所長由郭沫若兼任,尹達任副所長。第二所主要研究隋唐以後到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以前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所長由陳垣兼任,副所長為侯外廬、向達熊德基。1958年,合併為歷史研究所,所長仍由郭沫若兼任,尹達、侯外廬、熊德基任副所長。1197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歷史研究所成為社會科學院的下屬機構之一。侯外廬任所長,尹達、梁寒冰、熊德基、林甘泉任副所長。1982年,所長為林甘泉,副所長為李學勤、陳高華、周年昌。1988年起,所長為陳高華,副所長為周年昌、李祖德、張弓。現有專業人員一百七十四人,其中高級研究人員八十八人。

  歷史研究所現設先秦史室、秦漢史室、魏晉隋唐史室、宋遼金元史室、明史室、清史室、思想史室、中外關系史室、史學史室、歷史地理室、服飾史室。在魏晉隋唐史室設敦煌文書研究組,明史室設明清徽州土地文書研究組,史學史室設西方史學研究組。該所還設《中國史研究》季刊、《中國史研究動態》兩個雜志編輯部及中國歷史大辭典編寫組。《中國史研究》是刊載中國古代史研究成果的專門性學術刊物,《動態》反映中外學術界研究中國古代史的信息和文章。圖書館擁有各類圖書雜志六十二萬冊,其中善本書有一千多部,兩萬餘冊。在藏書中有已故明清史專傢謝國楨的贈書,包括線裝古籍近一萬冊,碑帖、畫像石、古磚、瓦當拓片一千二百多種。古籍中以明清雜史、筆記、小說占多數。館藏線裝古籍包括經、史、子、集、叢等部類,基本能滿足古代史研究工作的需要。館藏的徽州地區文書、契約和簿冊,有官方和私人兩類,是一宗研究中國古代經濟史極有價值的珍貴資料。

  該所目前主要進行中國古代經濟史斷代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生活史研究,中國歷史文物圖集、中國古代服飾圖錄、徽州文書、敦煌文書的整理與研究等重要課題,這些項目都是國傢和社會科學院重點科研項目。在深入研究基礎上,該所出現瞭一批學術專著,其中《甲骨文合集》、《中國史稿》、《中國思想通史》、《宋明理學史》、《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深受國內外史學界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