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兵書。又稱《孫子》、《孫子兵書》、《吳孫子兵法》、《孫武兵法》或《孫武兵書》。該書不僅在中國歷來為談兵者所稱道,從宋以來被列為《武經七書》之首,而且早在唐初即傳入日本,近代以來更傳入歐美,以多種文字譯行,是具有世界影響的中國古代典籍之一。

  據《史記》、《吳越春秋》等書記載,《孫子兵法》的作者為春秋末年的孫武。孫武,據說原是齊人,以兵法十三篇求用於吳王闔閭,被拜為將,曾破楚入郢,顯名諸侯。與伍子胥同為佐吳吳破楚的顯赫人物。

  《孫子》從漢代起一直傳為孫武著,其成書年代被認為在春秋末年。但宋代以來,有不少人提出異議,認為該書的思想內容具有濃厚戰國色彩,作者是否為孫武十分可疑。最早提出此說的是北宋註釋《孫子》的名傢梅堯臣。受梅說啟發,南宋葉適也推測《孫子》是“春秋末戰國初山林處士所為,其言得用於吳者,其徒誇大之說也”。在梅、葉等人說法的影響下,後來又出現瞭不少懷疑之說,其中影響較大的是“孫臏所作說”。此說主要由近代以來的一些中國和日本學者提出,他們認為,漢代人所說的孫武不見於先秦古書,疑點很多,可能由孫臏的傳說演化而來。懷疑《孫子》成書於春秋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還有20世紀30年代末齊思和所作的《孫子著作時代考》。該文從《孫子》書中所見的作戰方式、戰爭規模和時間、軍事制度以及其他名詞和著述體例幾方面,將其成書時代確定在戰國時期。但同時,它又反駁“孫臏所作說”,指出漢代原有題名為孫武和孫臏的兩部兵法存在,不容混為一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學術界關於《孫子》的成書時代和作者也有過一些討論,流行的看法是,《孫子》由孫武草創、孫臏整理完成。對新、舊兩說持折衷態度,但學術界還有不同意見,較合理的看法是,《孫子》為“孫子學派”軍事思想和戰爭經驗的總結,其基本成書時間應在戰國時期。這可以從《孫子》的內容本身得到證實。

  《孫子》全書共有十三篇。其中《計》講的是廟算,即出兵前在廟堂上比較敵我的各種條件,預計戰事勝負,制訂作戰計劃。這是全書的綱領。《作戰》講的是廟算後的戰爭動員。《謀攻》講的是以智謀攻城,即不是專恃武力強攻,而是采用各種手段迫使守敵投降。《形》、《勢》講的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兩類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觀、穩定、易見等性質的因素,如戰鬥力的強弱、戰爭的物質準備;“勢”指主觀、易變、帶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氣的勇怯。《虛實》講的是如何通過分散集結、包圍迂迴,造成預定會戰地點上的我強敵劣,“以眾擊寡”,“避實而擊虛”。《軍爭》講的是如何“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奪取會戰的先機之利。《九變》講的是將軍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戰略戰術。《行軍》講的是如何在行軍中宿營和觀察敵情。《地形》講的是六種不同的作戰地形及相應的戰術要求。《九地》講的是依“主客”形勢和深入敵方的程度等劃分的九種作戰環境及相應的戰術要求。《火攻》講的是以火助攻。《用間》講的是五種間諜的配合使用。全書敘述簡潔,內容富於哲理性,對歷代行師用兵、講習武備影響至深,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言至今仍未喪失其真理性。

  據司馬遷所說,《孫子》的漢初傳本,與今本篇數相同,但當時及其後也還有其他一些佚篇《孫子》在流行和陸續產生。這些佚篇《孫子》本來別自成書,西漢末經任宏校定,與上述十三篇合為一書,致使篇數驟增,達到八十二篇、圖九卷。這種本子流行到三國時期,魏武帝曹操特意編瞭一部僅有十三篇的扼要註釋本,將西漢末增入的佚篇悉數刪汰。這些佚篇《孫子》在隋唐之際仍以單行本形式流傳,後全部亡佚。故唐人杜牧說“武所著書,凡數十萬言,曹魏武帝削其繁剩,筆其精切,凡十三篇,成為一編。”過去不少人懷疑此說,也有人反過來臆推《孫子》為曹操偽托,都缺乏證據。

《孫子兵法》竹簡(部分) 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

  曹註本出現後,註解《孫子》者不乏其人,但流傳至今,最重要版本隻有三種:①影宋本《魏武帝註孫子》,收入《平津館叢書》,原本為清顧之逵舊藏。該書是仍然保持單行本面貌的曹註本。②宋版《武經七書》本《孫子》,收入《續古逸叢書》,現藏日本。該書是宋元豐年間經朱服、何去非校定的不帶註的本子,後世大量的武學教本都是翻用此書。③宋本《十一傢註孫子》,北京圖書館和上海圖書館均有藏本,今有中華書局影印本。該書原出宋吉天保《十傢孫子會註》,十傢者,魏曹操,梁孟氏,唐李筌、杜牧、陳皞、賈林,宋梅堯臣、王皙、何延錫、張預,加上鈔附在內的唐杜佑《通典》引文的小註,便是十一傢,書後還附錄瞭宋鄭友賢《孫子十傢註遺說並序》,是保存舊註最多的一個本子。整理研究《孫子》,前人著述極多。其中研究《孫子》著錄者,以近人陸達節所著《孫子考》和《孫子兵法書目匯編》搜集最富;校勘方面,清孫星衍校刻的《孫子十傢註》,以鉤稽古本殘句著稱;註釋方面,近人在引證中外軍事史、整理舊註、疏通文義和思想評價等方面均有一定成績;輯佚方面,清畢以珣《孫子敘錄》、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王仁俊《經籍佚文》等均輯有《孫子》佚文。另外,日本東北大學中國哲學研究室還編印瞭《孫子索引》。

  1972年4月,山東臨沂銀雀山一號漢墓出土瞭竹簡本《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見彩圖)。

《孫子兵法》竹簡(部分) 山東臨沂銀雀山出土 它證實瞭《史記》關於《吳孫子》和《齊孫子》從漢初就各有其書的記載,澄清瞭某些人在這一問題上的誤解。竹簡本《孫子》有不少字句與今本不同,而與失散在漢唐舊籍中的《孫子》引文比較接近,是瞭解《孫子》的流傳和校勘《孫子》的寶貴資料。另外,墓中還出土瞭記載《孫子》篇目的木牘和五篇《孫子》佚文。木牘將《孫子》十三篇分為前六篇和後七篇兩部分,稱後者為“七勢”,其篇次排列與今本不盡相同。五篇《孫子》佚文為研究漢初佚篇《孫子》的面貌提供瞭新線索。已有不少研究者利用這一新材料,寫出瞭新的註釋本和研究文章。

  

參考書目

 齊思和:《孫子著作時代考》,《燕京學報》26期。

 郭化若:《論孫子兵法》(《十一傢註孫子》代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李零:《關於銀雀山簡本〈孫子〉研究的商榷》,《文史》第7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