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人稱阿紮尼亞。位於非洲大陸最南部,東、南、西三面臨印度洋和大西洋,繞經南非海域的好望角航線向為溝通東西方的要道,戰略地位重要;陸鄰納米比亞、博茨瓦納、辛巴威、莫三比克、斯威士蘭和萊索托。面積122.1萬平方公裡。人口3158.6萬(1984)。下設4個行政區:開普省、納塔爾省、特蘭士瓦省和奧蘭治自由邦。首都比勒陀利亞(立法機構在開普敦,司法機構在佈隆方丹)。

  自然條件 地形 南非處於非洲古地塊南緣。新生代的地殼抬升運動,造成以高原為主的地形,全境3/4海拔在600米以上,1/2面積高於1000米。內陸高原由前寒武紀基巖組成。地表覆蓋著各個時期的沉積巖層,久經侵夷,起伏微緩,由多次巖漿侵入生成的堅硬巖層出露於高原面上,形成蝕餘山。地勢由東南向西、向北低降。高草原是內陸高原的最高部分,緊靠德拉肯斯山脈西北側,海拔1200~2000米,地表水平覆蓋著石炭~三迭紀卡魯系砂巖和頁巖,甚為平坦,土層較厚,肥力較高,適於農牧,蝕餘的侵入體形成一系列結晶巖山地散佈其上。中草原在高草原以北,從法爾河延伸至象河流域,海拔600~1200米,地表形態類似高草原,惟地勢較低,受河流切割較強烈,其北部生長有大面積多刺灌叢,稱為灌叢草原。低草原分佈於最北端的林波波河流域,海拔大部低於1000米或600米,河谷寬闊,谷坡平緩,河流兩岸有沼澤分佈。西部奧蘭治河中遊為海拔1000~1300米的廣闊高原,因氣候幹燥,呈半荒漠景觀,稱為卡魯(意為“貧瘠”、“幹燥”),法爾河上遊西北側分佈有1100~1500米的開普高原,由白雲巖和石灰巖組成,巖溶地形發育。開普高原以西則進入非洲古地塊南部巨大的坳陷盆地,即卡拉哈裡盆地,海拔900米,地勢平坦,多固定和半固定沙丘。

  內陸高原的東、西、南3面由長達2000公裡的弧形大斷崖環繞,是抬升地塊的邊緣山地,為內陸高原同沿海地帶的分界線。其中從德蘭士瓦省東部南回歸線附近延伸到開普省東南部的德拉肯斯山脈地勢最高,有多處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山脈的東坡以高峻的陡崖俯視沿海地帶,西坡緩緩向內陸高原低降。

  沿海地帶東、南、西3段地形特點各不相同。東段從莫桑比克邊界延伸至大魚河口,包括德拉肯斯山脈的山前丘陵地帶和海濱低地兩部分,海濱低地南窄北寬,屬砂質平原,多沼澤、潟湖。南段包括開普山脈和海濱平原。開普山脈東西延伸近800公裡,由一系列褶皺山脈組成。東部3條東西向山脈間夾有南、北兩片山間高原,南面的稱小卡魯,海拔400~500米,谷地土層深厚,適於耕作;北面的稱大卡魯,海拔600~1000米。南段的海濱平原較狹窄,且多蝕餘山;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西段沿海地帶南北長250公裡,東西寬50~100公裡,為地勢平坦的砂質平原,因氣候幹燥,呈現荒漠景觀,即納米佈沙漠。

  礦藏 南非是世界礦產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多次巖漿侵入帶來圍巖成分的變化,使基底巖系蘊藏錫、鎢、雲母、綠柱石等礦;超覆基底巖系之上的晚太古代威特沃特斯蘭系古礫巖和石英巖是世界最大的金礦帶,並蘊藏鈾、銀、錫、錳、鉻等礦;灌叢草原的侵入雜巖以富藏鉑、鉻、石棉、銅、錳、鐵等礦著稱;貫穿中生代沉積巖的多處金伯利巖管狀體則是金剛石原生礦的富集帶。此外,廣泛分佈的卡魯系陸相沉積層則以大量煤藏聞名。黃金、鉑族金屬、錳、釩、鉻和螢石儲量居世界首位,其中黃金儲量約1.8萬噸、鉻31億噸、錳120億噸以上,分別占世界儲量49%、80%和78%。金剛石、鈦、銻、蛭石儲量居世界第二位,鈾、綠柱石、鋰、石棉、鋯、鉛、鋅、銀、鐵、鎳、煤的儲量亦居世界或非洲重要地位。

  氣候 全境處於南半球亞熱帶地區,各地年平均氣溫12~22℃,地形和洋流對各地氣溫影響較大。東海岸有莫桑比克暖流經過,全年氣溫顯著高於本格拉寒流流經的西海岸,如德班1月和7月平均氣溫24.5℃和17℃,緯度和海拔與之相近的諾洛斯港僅15.5℃和13℃。內陸高原氣溫隨高度而減,1月平均氣溫18~27℃,7月7~12℃,年較差一般在12℃以上,普遍大於沿海。霜凍期在中草原每年不足90天,高草原120~150天,其中德拉肯斯山脈180天以上,冬季常降雪。

  降水量及季節分配受印度洋和南大西洋永久性高壓、內陸氣壓變化以及地形和洋流的影響。冬季,內陸高壓同兩側洋面上的永久性高壓相連,天氣晴朗少雨,除西南緣地中海式氣候區外,是全年最幹旱時期。夏季,內陸形成低壓,從印度洋吹來的溫暖濕潤氣流給東部沿海帶來豐沛的降水;由於垂直於風向的德拉肯斯山脈阻擋暖濕氣流進入,使處在雨影區的內陸高原降水明顯減少。全境年平均降水量地區差異懸殊。德拉肯斯山脈東坡和東南沿海大於1000毫米,70%集中於10月至翌年3月的夏半年;西南端沿海地中海式氣候區在500~1000毫米;內陸高原普遍低於750毫米,其中低於500毫米地區占全境65%,高原西部遞減至200毫米以下,年內分配更加集中,夏半年占80~85%。西部沿海有本格拉寒流流經,盛行離岸風,是境內降水最稀少之地,甚至終年滴水不降。

  水系 河網密度和河流水文特征有明顯地區差異。東南部多源出高山的獨流入海小河,河網致密,流短坡陡,水量豐富,水勢湍急。其中圖蓋拉河上的圖蓋拉瀑佈由5級組成,總落差948米,最大的一級落差411米,是非洲落差最大的瀑佈。內陸高原大部屬奧蘭治河及其支流法爾河流域。奧蘭治河源出萊索托境內德拉肯斯山脈西坡,長2100公裡,為非洲南回歸線以南最長河流,主要流經南非地區。上遊水量豐富,中下遊流經幹旱地區,大量河水耗於蒸發,水量季節變化劇烈。在法爾河匯入處以下,流經開普高原,峽谷深切,多瀑佈、急流。卡拉哈裡盆地地表水缺乏,僅有莫洛波河等間歇河。

流經南非境內的奧蘭治河

  植被 與氣候條件相適應,境內植被以草原、半荒漠和荒漠為主。荒漠和半荒漠廣佈於西部沿海、卡拉哈裡盆地、小卡魯和大卡魯等廣大地區。草原牧場資源豐富,占國土面積2/3(1981);天然森林僅占2%,主要是德拉肯斯山脈東坡海拔1350~1800米的亞熱帶常綠林和開普山地的硬葉常綠矮林。

  居民 人口密度全國平均每平方公裡26人。分佈不均,全國人口45%集中在占國土面積30%的納塔爾和德蘭士瓦省(每平方公裡分別為42人和31人),尤以納塔爾省沿海經濟作物區和德蘭士瓦省南部、奧蘭治自由邦北部工礦區最密集。開普省內陸粗放牧區人口稀少,西北部卡拉哈裡沙漠甚至荒無人煙。隨著工礦業的發展,城市化過程迅速,大城市數量之多居非洲首位,城鎮人口比例之高(1984年占總人口55%)也居非洲前列。

  居民中非洲人占72%,白人占16%,混血種人占9%,亞洲人占3%。非洲人中班圖語系黑人占絕大多數。包括科薩、祖魯、斯威士、文達、巴蘇陀、茨瓦納、恩德貝勒、尚加恩等族,另有少數科伊人(霍屯督人)和薩恩人(佈須曼人)。白人2/3是早期荷蘭等國移民後裔,稱南非白人(佈爾人);1/3是英國血統白人,仍與英國保持較密切的聯系。混血種人亦稱有色種人,血緣成分復雜,包括早期歐洲移民和原住居民科伊人、薩恩人以及馬來人等的混血後裔,至今仍集中於歐洲人最早殖民的開普省西南部。亞洲人主要屬於印巴血統,是19世紀後期被殖民者招募到納塔爾沿海各種植園的契約勞工後裔,集中居住於德班及其周圍地區。

  發展簡史 早在歐洲人來到之前,境內西南部已住著南部非洲最早的居民,即從事采集和狩獵的薩恩人和從事放牧的科伊人,均屬科伊桑語系;其他地區廣住有經長期遷移而來的班圖語系黑人,分別在沿海地區、內陸高原從事墾殖和放牧。

  南非地處大西洋和印度洋航運要沖,早就為歐洲殖民者所垂涎。1488年葡萄牙航海傢迪亞士到達非洲南端並在莫塞爾貝登陸,歸途中又發現瞭好望角。10年後,葡萄牙船隊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從此南非成為歐亞間航運必經之地。1652年4月,荷蘭東印度公司在開普敦的桌灣設立過往船隻給養和靠岸點,開普殖民地隨後被據為境內第一塊殖民地,吸引荷蘭等國移民不斷到來,霸占大量土地,發展起農牧業。原住居民或被趕走,或被虜為奴隸。為彌補勞動力的不足,還運進馬來人和非洲其他地區黑人供作奴隸驅使。隨著開墾和放牧面積的擴大,到18世紀70年代,開普殖民地的范圍擴及大魚河以西的內陸和沿海地帶。英國取代荷蘭成為最強大的殖民帝國後,開始向南部非洲擴張。1785年在伊麗莎白港一帶建立基地,1806年從荷蘭手中奪取開普殖民地,以後又將其范圍逐步擴大到大魚河以東。並采取一系列限制黑人、“混血人”和佈爾人的措施,矛盾日益激化。佈爾人為掙脫英國當局的控制,掠奪新的土地,在19世紀30年代舉行向東、向北進發的“大遷徙”(“牛車旅行”),他們驅趕、奴役當地居民,搶掠牲畜,霸占土地。向北侵入法爾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區,並建立南非共和國(德蘭士瓦)和奧蘭治自由邦;向東占領今納塔爾省,建立納塔爾共和國。英國殖民者尾隨而至,並於1843年將納塔爾兼並為開普殖民地的一個省,次年又宣佈納塔爾為同開普殖民地並列的殖民地。“大遷徙”過程既是佈爾人殖民擴張的繼續,又為英殖民者開辟侵略道路。到19世紀中葉,南非全境已被殖民者瓜分完畢,同時存在4個殖民單位。1860年起,英殖民者陸續從印度運進契約勞工,在納塔爾沿海開辟種植園,發展甘蔗、水果等作物。同時,內陸高原相繼發現豐富的金剛石和金礦,礦業的發展使南非經濟進入繁榮時期。

  為瞭共同征服當地非洲人的反抗,英國殖民者同佈爾人聯合於1908年召開沒有非洲人參加的“國民會議”,擬定種族主義憲法。1910年5月,由白人統治的南非聯邦宣告成立,為英國的自治領地。南非共和國(德蘭士瓦)、奧蘭治自由邦、開普殖民地、納塔爾殖民地則改稱為聯邦的4個省。1961年5月,南非當局宣佈退出英聯邦,改名南非共和國。白人種族主義政權先後頒佈300多條法令,殘酷迫害有色種人。少數白人霸占包括大城市、礦山在內的87%的土地,僅13%的土地劃作黑人“保留地”,且多是地勢崎嶇或幹旱貧瘠之地。在居住、遷移、就業、工資、教育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黑人和其他有色種人備受歧視和限制。1959年以來,南非當局又策劃瞭一系列“黑人傢園”(“班圖斯坦”)的假自治和假獨立,妄圖長久維持白人種族主義政權霸占南非。反動的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政策在世界上受到普遍譴責,受到非洲和世界上眾多國傢的抵制。南非黑人和其他有色種人爭取自由的鬥爭仍在發展中。

  經濟地理 南非是非洲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國傢。1983年國內生產總值1085.99億美元,占非洲1/5以上。制造業產值占非洲40%,有非洲規模最大的采礦業(不包括石油和天然氣開采)和最發達的商品性農牧業。自19世紀末開采黃金和金剛石礦以來,自給性農牧經濟已逐步為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所代替,成為世界上重要礦區和非洲重要農牧區。采礦業、制造業和農牧業在剝削黑人和其他有色種人中迅速發展,其中制造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已躍居國民經濟部門的首位,1982年占國內生產總值23.8%,采礦業和農業分別占14.3%和6.9%。南非經濟具有鮮明的兩重性: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普遍確立,壟斷資本控制著經濟命脈,並向鄰國輸出資本;另一方面仍保留有殖民地經濟的一些特點,如外國資本在經濟中占重要地位,出口大宗初級產品和進口工業成品,經濟發展地區差異巨大以及“黑人傢園”內大量存在自給性農牧業等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采礦業 包括開采金屬和非金屬礦共50多種,其中黃金、鉑族金屬、釩、鉻產量居世界第一位,錳、蛭石、金紅石居第二位,金剛石、鈾、銻、石棉、螢石居第三位。硬煤、鎳、鐵等也居世界前列。1982年礦產品占出口值70%左右,其中2/3為黃金,是經濟收入重要來源。除石油和鋁土需依賴進口外,其他礦產品大量出口。是世界礦產品主要供應地區之一。

  黃金一直是首要礦產,1982年產量664噸,占世界總產量60%左右。巨大的產金帶呈長約480公裡的弧形,從德蘭士瓦省南部延伸至奧蘭治自由邦北部,計有東蘭德、威特沃特斯蘭德、遠西蘭德、克萊克斯多普和奧蘭治自由邦五大礦區。威特沃特斯蘭德開采最早,長期是最大金礦區,現礦石逐漸枯竭。克萊克斯多普和奧蘭治自由邦發展迅速,已各占南非黃金產量1/3左右。

  金剛石是開采最早的礦產,1982年產882.1萬克拉,僅次於紮伊爾和蘇聯,由於產品大部可用於制造首飾,產值則居世界第一位。80%產自原生礦,以比勒陀利亞以東30公裡的普雷米爾礦和金伯利附近的芬什礦為大;次生礦分佈於法爾河中遊谷地和大西洋沿岸,開采規模小而分散。

  煤是南非動力工業的基礎,已探明儲量為587億噸。主要煤田分佈於德蘭士瓦省南部、納塔爾省和奧蘭治自由邦北部。多數煤層埋藏淺、厚度大,近水平分佈。有利的開采條件加之對黑人礦工的壓榨,開采成本低廉。惟煤質較差,大部隻能用於發電和煉制燃料油。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產量增長迅速,1982年已達1.4億噸,是世 界主要產煤國,煤炭出口達3000萬噸。

  鐵礦開采是50年代後新興的部門,德蘭士瓦省北部的塔巴津比和開普省西北部的錫申是兩大礦區,1982年鐵礦石產量約2450萬噸,除供應南非鋼鐵工業外,還出口海外。鈾產量1.3萬噸(1981),僅次於美國和加拿大,是西歐國傢核能工業原料重要來源,迄今作為黃金副產品提取。隨著對鈾需要量的增長和價格的上升,在威特沃特斯蘭德、卡魯等地區出現單純采鈾礦區。德蘭士瓦省中部勒斯滕堡至萊登堡是世界最大的鉑、鉻、釩產區,還開采鈦、鎳、鉬、錫、鈷、鉛、螢石等。

  制造業 包括鋼鐵、機械、化學、食品、紡織等眾多部門,已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生產體系。鋼鐵工業是最大部門。早期從屬於采礦業和鐵路建設的需要。1934年比勒陀利亞鋼鐵聯合企業的投產,標志著鋼鐵工業大規模發展的開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又興建瞭范德拜爾帕克、紐卡斯爾等鋼鐵廠。1982年粗鋼產量達820萬噸,鋼材品種已能滿足國內市場大部需要。

  機械工業發展較遲。過去以裝配維修為主,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引進外資、技術,陸續建立礦山機械、農用機械、汽車、機車車輛、電機、飛機、造船、軍火等工業,機器設備自給率明顯提高。但產品仍不能滿足需要,機器設備大量依靠進口,占進口總值60%左右。

  化學工業早期發展同采礦業聯系密切。早在20世紀初就建有3座專供礦山需要的大型炸藥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增設化肥、煉油、農藥、塑料、合成纖維、合成橡膠等化工部門。因缺乏石油資源,又遭石油出口國抵制,被迫從煤中煉取燃料油。1955年以後陸續在薩索爾堡建成第一、二、三煉油廠。但化工產品仍供應不足,產品進口值僅次於機器設備。

  輕紡工業主要供應國內市場需要。僅食品工業能提供糖、葡萄酒、水果蔬菜罐頭等出口產品。制鞋工業規模較大,產品中礦用靴鞋占很大比重。

  電力工業發達。1981年裝機容量1900萬千瓦,發電量892億度,人均發電量接近西歐水平。以火電為主,大型電站集中分佈於產煤區,以德蘭士瓦東南部和納塔爾省北部最多。采礦業占用總發電量40%。電力供應仍較緊張,需從莫桑比克的卡佈拉巴薩水電站輸入。

  農業 農業人口占總人口27.8%(1982)。有兩種截然不同經營方式。“黑人傢園”內至今保存著村社土地所有制,盛行粗放的自給性農牧業。由於土地少,土質差,缺乏資金和生產設備,生產遠不敷需要。白人地區農業以私人經營的農牧場為主,大公司經營的種植園為數不多,但對某些作物的生產卻居壟斷地位。全境共有農牧場和種植園9萬個,平均每個占地1000公頃,雇用大批黑人,采用現代技術和管理,進行商品性生產。種植業約占農業總產值3/5,畜牧業占2/5。現有耕地1362萬公頃(1982),占國土總面積11%,集中分佈於沿海地帶、河流谷地和內陸高原東部。在內陸高原中、西部廣大幹旱區內,耕地多分佈於灌溉地上。大量土地用作粗放草場。

  玉米是最重要的糧食作物,占作物總面積70%,常年產量近1000萬噸(1981—1982年度832萬噸),居非洲首位,自給有餘,出口鄰國。廣泛種植於年降水量超過500毫米地區,德蘭士瓦省和奧蘭治自由邦東部高草原是集中產區,素稱“玉米三角區”。小麥主要由白人農場經營,是非洲僅次於埃及的第二產麥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展較快,1981—1982年度產233.9萬噸,已可滿足境內大部需要。開普省西南部地中海式氣候區歷來是主要產區,有“小麥谷倉”之稱。高粱是當地黑人種植的傳統作物,現雖逐步被玉米替代,仍是“黑人傢園”內的主要作物之一。次要作物有大麥、黑麥、燕麥等。

  經濟作物以甘蔗最為重要。皆由種植園經營,集中分佈於納塔爾省近海的丘陵坡地上,粗糖年產200萬噸以上(1981~1982),除供應國內市場外,年出口70~80萬噸,產量與出口量均居非洲首位。棉花、煙草以及花生、向日葵等油料作物種植面積有限,主要供當地消費。

  商品性菜園和果樹園藝業在經濟中所占地位日趨重要。德蘭士瓦省所產蔬菜供應城鎮居民,納塔爾沿海和開普省西南部蔬菜還向歐洲出口。開普省西南部是非洲重要水果產區,盛產柑橘、葡萄以及蘋果、梨、桃、杏等。德蘭士瓦省低草原的柑橘和高草原的果樹發展也很快。此外,納塔爾沿海和開普省東南部大魚河谷地還產菠蘿、香蕉、木梨、鱷梨等水果。

  畜牧業 曾長期是南非農業主導部門,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其產值才被種植業超過。1982年天然牧場面積8003萬公頃,約占國土面積2/3。牲畜以毛用綿羊為主。羊毛產量(1982年近10萬噸)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出口值僅次於黃金。澳大利亞美利奴羊與當地品種雜交育成的南非美利奴細毛羊約3170餘萬隻(1982),粗放飼養,能適應內陸高原中西部幹旱草原和半荒漠的自然條件,平均每隻羊剪毛量5.5~6千克。近三四十年來,在開普省西北部奧蘭治河中遊和莫洛波河流域,卡拉庫爾羊發展很快,已有近170萬隻。養牛方式分兩類:一類是集約飼養,主要分佈在東北部,以鮮奶和奶制品供應城鎮;另一類是粗放的放牧飼養,分佈於“黑人傢園”和中西部白人經營的農牧場,以肉用或肉、乳兼用牛居多。

  交通運輸業 鐵路構成交通網主幹,1982年總長2.4萬公裡,平均每百平方公裡有1.9公裡,鐵路總長和線網密度均居非洲首位。除少數支線外,俱采用1067毫米的非洲標準軌距,線路質量好,大多用內燃機車或電力機車牽引,運力大。德蘭士瓦省南部和奧蘭治自由邦北部鐵路網最稠密,各條幹線均由此通往沿海港口,主要有約翰內斯堡至開普敦、伊麗莎白港和德班等幹線。同鄰國間也均有鐵路聯系,其中比勒陀利亞—馬普托線是南非經濟中心區通海最短線路,歷來對進出口運輸有重要作用。公路在短途運輸和作為鐵路輔助線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一、二級公路計18.6萬公裡,其中3.8萬公裡為瀝青路。重要幹線有約翰內斯堡至德班和開普敦、比勒陀利亞—墨西拿、德班—開普敦沿海公路等。

  對外聯系主要靠海運,有德班、開普敦、伊麗莎白港、東倫敦等現代化港口,前3港皆有專用的集裝箱碼頭。德班一向是最大貨運港(年吞吐量3000萬噸以上),開普敦是最大客運港。為適應煤、鐵等礦擴大出口的需要,已在東海岸和西海岸分別興建和擴建理查茲貝和薩爾達尼亞兩港,前者近年吞吐量已趕上德班。

  航空運輸亦發達,有175處民用機場,其中8處是主要機場。航空線通境內主要城鎮。約翰內斯堡和比勒陀利亞之間的斯穆次航空港是南半球空運樞紐之一,開普敦和德班也都有國際航空港。

  地區經濟差異 ①東北區,包括德蘭士瓦省和奧蘭治自由邦北部。大部屬海拔1000~1800米的高原,氣候溫和,年降水量500~750毫米。集中著南非境內大部分礦藏。是南非政治、經濟的核心地帶,工農業發展水平較高。工業高度集中於德蘭士瓦省南部和毗鄰的奧蘭治自由邦北部面積約3萬平方公裡的地帶,工業產值占南非60%。金礦開采居世界重要地位,同時開采金剛石、鐵、煤、釩、鉑、鉻、鈾、石棉等。制造業以鋼鐵、化學、機械工業最重要。玉米、小麥、向日葵、煙葉、柑橘等生產和商品性菜園、乳用養牛業發達。城市眾多,除首都比勒陀利亞和南非經濟中心約翰內斯堡外,有世界最大黃金冶煉中心傑米斯頓,南非最大煤炭基地威特班克,全國軋鋼和機械工業中心弗雷尼欣,金礦開采中心斯普林斯、克萊克斯多普、韋爾科姆,鋼鐵城市范德拜爾帕克,化學工業中心薩索爾堡等。②東南區,包括納塔爾省和開普省東南部。背山(德拉肯斯山)面海(印度洋),地形上屬沿海低地和山前丘陵。多優良港灣。氣候暖濕,年降水量800~1000毫米。多煤藏。農業以種植園經濟為主。盛產甘蔗、香蕉、菠蘿等水果,商品性菜園發達。制糖、食品加工、煉油、石油化工、汽車裝配等工業較發達;還有采煤、紡織、電力、船舶工業等部門。城市多分佈於沿海,有德班、伊麗莎白、東倫敦、理查茲貝等港市,較重要的內陸城市有輕工業和文化中心彼得馬裡茨堡、采煤和鋼鐵工業中心紐卡斯爾等。③西南區,包括開普省西南部寬100~150公裡、長600公裡的弧形地帶。地形以山地為主,居民多住於狹窄的沿海低地和山間谷地。屬地中海型氣候區,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地處世界重要航線交會點,是南非境內開發最早的區域。商品性農業發達,盛產小麥、蔬菜、葡萄等水果。開普敦及其周圍是全國第二大工業區,工業產值約占全國15%,食品罐頭、釀酒、紡織、皮革、煉油、造船等工業較發達。④中西部區,包括奧蘭治自由邦西南部和開普省大部。屬幹旱的內陸高原和西部沿海荒漠區。粗放畜牧業是主要經濟部門。產羊毛、羔皮、肉用牛等。種植業限於河流沿岸灌溉地,產小麥、棉花、煙葉。工業以金剛石、鐵、錳礦開采為主。主要城市有金剛石開采中心金伯利、交通樞紐和畜產品加工中心佈隆方丹等。

  

參考書目

 Г.Μ.莫伊謝耶娃著,開封師范學院地理系譯:《南非共和國經濟地理概況》,河南人民出版社,鄭州,1977。

 D.H.Houghton,The South African Economy4th ed.,Oxford University Press,Oxford,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