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串連接曲首、曲尾和句、逗之間唱腔中斷處的器樂伴奏。古老劇種如昆曲均不用過門。自明末清初“時尚小令”用於戲曲以及梆子、皮簧等板式變化體劇種出現後,才有伴奏過門的運用,並成為戲曲音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過門分起調過門、句間過門和曲尾過門。它與唱腔的感情、風格緊密相聯,與角色的動作、思想過程互相補充、互相依賴,並有靈活多變、能長能短、可續可斷的特點。起調過門有引領唱腔、規定調高、板式、速度等功能。句間過門在音樂上有配合唱詞詞,分清逗句韻協,聯接逗、句、段之間感情,陪襯角色的唱、做、制造氣氛,烘托情緒等功能。曲尾過門有補充全曲感情之不足,聯接動作與念白的氣勢,並意味著一曲結束。

  經過歷代各劇種樂師的辛勤創造,過門有下列藝術處理手法:①重復式,將前面的唱腔片斷加以重復或再現。②承遞式,俗稱“頂針續麻”,即承遞前一逗尾或句尾一音、數音,並加以發揮。③律動式,即以某一固定音型作連續反復或變化反復。④韻音式,過門的旋律,以前一唱腔的終止音或中結音為中心進行活動,並使這一音在每一小節的強拍上重復出現。某些劇種的“行弦”,即由此擴展而來。⑤填充式,俗稱“墊頭”,系將唱腔分逗所造成的空隙,予以填補。⑥延續式,唱腔與過門的旋律完全不同,但彼此緊緊相依,一氣呵成,難以任意增刪。

  從過門的功能上看,它又有連接、轉折(轉板式或轉換宮調等)、分清句逗,以及配合舞蹈性的身段動作等作用。過門一般均由伴奏的文場樂器擔任,有時也襯以鑼鼓。有時清唱與伴奏過門逐句交替,俗稱“清唱清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