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劇種。原稱桂林戲、桂班戲。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和湖南省南部部分地區。因最初盛行於廣西北部桂林、柳州一帶,故後來定名為桂劇。

  明末清初,桂林一帶已有昆山腔、弋陽腔和亂彈等腔流行。清雍正年間,桂林已有獨秀班等昆班。乾隆、嘉慶年間,徽班興盛,經湖南傳入桂林。於是幾種不同聲腔的班社相互吸收,逐漸形成瞭以彈腔(南北路)為主,並兼唱高腔、昆腔、吹腔和雜腔小調5種聲腔的桂劇。道光年間唱多種聲腔的桂林班有三合、三慶等名班,之後又有瑞瑞華、老仁和(又名慶芳)、上升、卡斌、錦華等班。光緒年間又相繼設科傳藝,出現瞭英樂小舍(或作纓絡小社)、寶華群英、南字、翠華、蘭斌小舍、儀字等科班。1912年創辦瞭第一個女科班福珍園,之後男女科班達30多所,為桂劇培養瞭不少人材。光緒二十八年(1902),桂林建立起第一個戲院“景福園”,之後,又相繼建起和園、儀園戲院。這些戲院競相去上海等地聘請京劇演員來桂林演出,自此京劇遂不斷流入,使桂劇得到學習和借鑒。1938年後,在歐陽予倩等戲劇傢的指導下,建立戲劇改進會,成立瞭桂劇實驗劇團,他親自編寫劇本,排演新戲,對音樂、化裝、舞臺美術等進行瞭改革嘗試,同時又開辦桂劇學校,擔任講課,使桂劇有瞭新的起色。桂劇在桂林、柳州兩市及北部較大縣鎮,普遍設有專業劇團。1953年,成立瞭國營桂劇藝術團(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劇團前身),為傳統劇目的挖掘整理和藝術改革,做瞭大量的工作。

  桂劇與湖南南部的祁劇(祁陽戲)有著較為密切的淵源關系。過去常在同一地區流動,藝人互相搭班演戲,互聘師傅傳藝,在劇目、唱腔等方面,都有較多相似之處。桂劇的傳統劇目有“大小本雜八百出”之說,其中百分之八、九十為彈腔劇目。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唐景崧曾專為桂林春班撰寫《秀棋亭雜劇》(40種),如《燕子樓》、《救命香》、《芙蓉誄》、《可中亭》、《九華驚夢》等,均頗有特色。1938年後,在歐陽予倩等的指導下,曾創作改編並演出瞭不少宣揚愛國精神和在當時頗有現實意義的劇目,如《梁紅玉》、《木蘭從軍》、《桃花扇》、《人面桃花》、《漁夫恨》和時裝戲《搜廟反正》、《勝利年》等。同時也整理瞭一些傳統劇目,如《打金枝》、《烤火下山》、《斷橋會》、《搶傘》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陸續整理改編瞭《穆桂英》、《寶蓮燈》、《鬧嚴府》、《合鳳裙》、《李逵奪魚》、《泗水拿剛》、《排風演棍》、《太白傲考》等;創作瞭一批近代歷史題材和反映現代生活的戲,如《太平軍》、《金田起義》、《洪宣嬌》、《紅棉坳》、《紅河烽火》、《一幅壯錦》、《兒女親事》等。其中《拾玉鐲》、《搶傘》和《西廂記》較有影響。

  表演上重做功,逼真細膩,講究武戲文做,註重人物刻畫。傳統表演中有許多特技絕招,如《劉青提》中的“七十二飛叉”,《打棍出箱》中范仲禹的出箱表演,《盜甲》中的“順風旗”、“倒盤龍”,《偷盜遇魔》中的佈上“七十二吊”,《目連救母》中的鬼王耍獠牙,《碧遊宮》中的變臉等,都頗具特色。腳色行當分生、末、外、小(小生)、武(武生)、旦、貼、占(小旦)、夫(老旦)、凈、副凈、末凈(近似京劇的摔打花臉)、醜、侞(副醜)、雜等行。名演員有蔣晴川、林秀甫、李百歲、謝玉君、尹羲、劉萬春等。

  桂劇唱腔音樂分高腔、昆腔、彈腔、吹腔和雜腔小調5種。高腔、昆腔所占分量不多。大量使用的是彈腔,分南北路,南路即二簧,北路即西皮,由於用廣西官話演唱,其曲調有較濃的地方特色。吹腔包括安春(安慶調)、七句半(南羅)等腔。雜腔小調包括俗曲、俚歌和其他曲調。伴奏樂器,南北路以胡琴為主,另有月琴、三弦等,吹腔以笛、嗩吶為主。打擊樂器有戰鼓、大鑼、小鑼、大鈸、小镲、星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