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俗講底本。唐代佛教寺院中由僧人向世俗群眾宣傳佛教的活動稱俗講,舉行俗講時的場面是主講和尚坐在正中,旁邊有幫唱的,有奏音樂的,還懸掛佛教故事畫。這種故事畫叫做“變相”,是為輔助講唱之不足,以吸引聽眾的。變文、變相的“變”,是對“經”而言的。在普通語義中,“經”指正常,“變”指變異。佛教以佛經為本,以“變”輔助講經,也就是把經義演變成文,即變文。這種講唱變文,以通俗為主,取其易懂。唱變文,叫作“轉變”。“轉”同“囀”,即“唱”。

  變文約產生於初唐(7世紀末葉),唐代末年,變文流入民間,《全唐詩》中有吉師老《看蜀女轉昭君變》一詩,反映瞭民間藝人講唱變文的情況。變文對後世的說唱藝術,從文學、音樂等方面都產生過明顯的影響。至宋真宗時,明令禁止僧人講唱變文,才趨於湮沒。

  變文的作品,是19世紀末在甘肅敦煌的莫高窟藏經洞中偶然發現的,後來很大一部分與其他經卷、重要文物等一起流落到英、法、日、俄、美等國。中國北京和少數私人也有收藏。敦煌變文,有講佛經的,如《維摩詰經變文》等;有講佛教故事的,如《破魔變》等;也有講歷史故事、民間故事或現實內容的,如《伍子胥變文》、《王昭君變文》、《孟薑女變文》、《張議潮變文》等。後者離開瞭佛經范圍,反映瞭人民的愛憎與疾苦,並受瞭市民“說話”藝術的影響。

參考書目

向達:《唐代俗講考》,見《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北京,1957。

王重民、王慶菽、向達、周一良、啟功、曾毅公編:《敦煌變文集》,人民出版社,北京,1957。

 周紹良編:《敦煌變文匯錄》,上海出版公司,1954。

孫楷第著:《俗講、說活與白話小說》,作傢出版社,北京,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