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藝曲種。流行於北京、天津、河北省。前身是清代流行於河北安次縣一帶及北京郊區農村中的五音大鼓,以三弦、四胡、揚琴等樂器伴奏。長期沒有專業藝人,隻是農民在農閒時傳唱,以為娛樂。19世紀末葉逐漸有瞭專業藝人到北京、天津兩地演唱。20世紀30年代,演員翟青山在廣播電臺播唱時,隻用一臺揚琴伴奏,稱為“單琴大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因演員改用北京語音演唱,定名為北京琴書,加瞭四胡伴奏。北京琴書的曲調接近平谷調,隻是板式全用一板三眼。早期以說唱長篇大書為主,有《七七國演義》、《回龍傳》等10餘部。現在多以演唱短篇唱段為主。經過整理的傳統曲目有《楊八姐遊春》、《鞭打蘆花》等。由於演員關學曾與琴師吳長寶長期合作,進行藝術革新,唱腔借鑒京韻大鼓說唱轉圜自然的風格與技巧,創造瞭多板式的不同節奏的唱法,並在伴奏藝術上不斷革新,形成生動活潑的藝術特點,並編唱瞭不少反映現實生活的新曲目,如《考神婆》、《一鍋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