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音樂中的節拍和節奏形式。板式一詞原有兩種含義:①指板眼形式,即節拍形式。中國古代音樂及民間音樂通常以板、鼓擊拍,板用以表示強拍,鼓則用以點擊弱拍或次強拍。因此,在古代音樂及民間音樂術語中就把強拍稱為板,而把弱拍或次強拍統稱為眼,合稱板眼。一個小節即為一板。依板眼形式的不同,分別稱為一板三眼(四拍子)、一板一眼(二拍子)、有板無眼(一拍子,或稱流水板)、無板無眼(散板)等。②指下板形式,即節奏形式。這是昆曲中通用的音樂術語。例如,唱腔中字隨板出的稱“迎頭頭板”,後半拍出字的稱為“腰板”(亦稱“板”)或“腰眼”;散板曲調不點板眼,隻是在一句唱腔終瞭時方下一板,稱為“截板”或“底板”。

  在現代戲曲中,板式這一概念的含義,通常是指節拍形式。特別是在板式變化體結構的各劇種中,常以各種不同板式的曲調多樣變化,作為構成大型的戲劇性音樂結構的手段。這些劇種所用的板式,雖大體上可分為三眼板、一眼板、流水板、散板四類,但實際上卻復雜得多。例如同為一眼板,就有原板與二六之分,因為它們雖同屬二拍子,但因其曲調特性與功能不同,所以又形成為名稱不同、用途各異的兩種板式。歸納起來,大致如下:

  1.三眼板類(四拍子) ①慢板,又稱慢三眼。這種板式的曲調速度緩慢,字少腔繁,旋律婉轉華麗,長於抒情,多用於抒情性的場合。昆曲中把這種板式的曲調稱為“曼聲徐度”的“細曲”;皮簧腔系稱之為慢板、慢三眼、一字、正板等;梆子腔系則稱為四股眼、慢二八等。②倍慢板。有的劇種的慢板由於速度極慢,使四拍子延伸為八拍子,如漢劇的慢板,河北梆子的大安板等。這與昆曲的贈板相類似,是將中眼(次強拍)作為板(強拍)來處理,實際是將原有的四拍子小節按比例擴展為八拍子小節,或作為兩個四拍子小節。③快三眼。其速度較慢板稍快,旋律亦不似慢板花繁,較接近於原板。可視為介於慢板與原板之間的一種板式。

  2.一眼板類(二拍子) ①原板。通常為中庸速度,旋律稍簡,不似慢板之迂回曲折。其功能為抒情與敘事兩者兼備。倘用於抒情,則加強唱腔的旋律性;倘用以敘事,唱腔處理則加強其朗誦性。原板類型的板式各劇種名稱不一,皮簧系統稱中板、二流、一字、連眼一字等;梆子系統稱為二六、二八、夾板、二性、二流等。在皮簧系統中,旦腳所唱原板比生腳原板速度稍慢,較接近於快三眼。因此,旦腳原板的節拍亦常作快三眼處理。②二六板。也叫一眼板,速度比原板稍快。其樂句結構比原板短小,旋律亦較為簡潔,字多腔少,朗誦性強,在節奏上顯得比原板緊湊。它的功能偏重於敘事,因而雖同為一眼板,卻與原板有不同的特性與作用。二六板在各劇種中名稱不一。皮簧系統中僅西皮有此板式,稱二六,或慢二流、中板、慢垛子等;梆子系統中稱垛子,或快二八、二性、緊二性、緊二六等。

  3.有板無眼類(一拍子) ①流水板。樂句結構更為短小精練,旋律起伏雖大,但字密腔簡,節奏上顯得更為緊湊、急促。常用以敘事,並表現緊迫的戲劇情緒。在皮簧系統中,二簧傳統無此種板式,西皮稱為流水,或一字、滾花、快二流、緊垛子等,梆子系統稱為帶板,或流水、快流水、快二流等。②快板。與流水板同屬一個類型的板式。兩者的區別僅在於速度不同,快板的速度更快,情緒亦更為急促。皮簧系統中二簧傳統無此板式,西皮稱快板,或加板、趕板、快中板等;梆子系統稱帶板,或流水垛、緊二八、二性垛板、垛子等。

  4.散板類(節拍自由) ①搖板。又稱緊打慢唱,是戲曲音樂特有的一種板式。它的特點是唱腔部分為節拍自由的散板,伴奏部分卻嚴格按流水板的節奏進行,形成兩個聲部的交錯節奏,在旋律上也具有某種復調因素。這種緊打慢唱的節奏特點,使它既能表現悠閑自在的松弛情緒,也可表現緊張激動的強烈情緒。它在皮簧中稱搖板或緊打慢唱,在梆子中稱為緊流水、飛梆子等。②散板。又稱慢拉慢唱,是一種區別於搖板的、節拍完全自由的板式。它的節奏特點更長於表現激動的戲劇情緒。皮簧系統稱之為散板,也有稱為嘆板、三板的,梆子則稱為介板、尖板、飛板等。③散板尚有若幹派生板式,即導板與滾板。導板名為一種板式,實際上隻有一個樂句,並常作上句,大多在慢板、原板等板式的大段唱腔之前出現,作為引子樂句使用。嚴格說來,它並不是一種獨立板式,因為它不能單獨構成一段唱腔,隻不過是散板類型的板式中一種專用樂句。滾板的特點,是在節拍自由的散板中,常夾有節拍相對嚴格的一拍子的唱腔交替出現,一字一音,字字緊疊,多用於悲劇性的陳述、哭訴等場合。此外有的劇種稱為哭板、搭調,也屬此種派生板式。

  以上各種板式,為板式變化體各劇種在不斷創造發展中形成的,並在實踐中得到廣泛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