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劇種。正字戲傳入閩南、粵東後,與當地的潮調、泉調及民間藝術相結合,並用方言演唱而逐漸形成。當地稱中州官話為“正字”,稱本地方言為“白字”,故名白字戲。白字戲原有老白字(閩南地方戲)、潮州白字(今稱潮劇)和南下白字(海陸豐白字)之分,現為海陸豐白字的專稱。流行於廣東海豐、陸豐兩縣及惠東、惠來、紫金等縣的部分地區。早年白字戲如與正字戲同地演出,正字戲必居正棚,白字戲居偏棚;如同臺演出,則正字戲在前半夜,白字戲在後半夜,稱為“半夜反”;民間並有“正字母生白字字仔”的諺語。它與梨園戲在劇目、唱腔、語言上頗多相似之處,特別是潮劇,兩者除方言略有差異外,幾乎相同,可見白字戲與正字戲、梨園戲和潮劇都有密切的歷史淵源關系。

  明末白字戲已經流行。1925年10月,在中國共產黨人彭湃的領導下,藝人曾成立梨園工會,並作出改良戲劇的決議,編演瞭《彭素娥》等反封建反壓迫的戲和宣傳革命的歌謠。現有專業演出團體海豐白字劇團。傳統劇目有200餘種,文戲多,“全連戲”(整本戲)多。有大鑼戲、小鑼戲、民歌戲、反線戲、科白戲之分。主要劇目大鑼戲有《英臺連》(《同窗記》)、《高文舉連》(《珍珠記》)、《教子連》(《三元記》)、《蔣興哥連》(《珍珠衫》);小鑼戲有《陳三連》(《荔鏡記》)、《蘇六娘》;民歌戲有《鬧花燈》、《騎驢探親》;反線戲有《剪月容》、《李唔直》;科白戲有《天門陣》、《雙白燕》等。經過整理較有影響的劇目為《白鶴寺》、《訪友》等,並改編上演瞭《金菊花》等現代戲。

  腳色行當分生、旦、占(貼)、末、婆、醜、凈。唱腔曲調結構以曲牌聯套體為主,也有部分板式唱腔。分重六、輕六、活五、反線等,與正字戲和潮劇頗多相同。有幫腔,一個角色唱曲時,其他角色可隨意接唱。其拖腔和幫腔,末句必續以“噯咿噯”或“囉嗹哩嗹柳嗹”的有聲無字拉腔。這種腔調來自南曲,後又吸收當地的“師公歌”、漁歌,使唱腔富有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