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藝弦師、曲藝音樂作曲傢、三弦和北派琵琶演奏傢。北京人。8歲隨父白曉山學彈三弦,15歲拜韓永先為師,並向著名弦師韓永祿學藝。由於他刻苦練功,不久便以出色的演奏技巧享譽曲壇。他虛心好學,成名後仍多方求教問藝,曾師事單弦名傢全月如、德壽山,梅花大鼓名傢金萬昌,著名弦師蘇啟元、霍連仲等前輩藝人,對多種北方曲藝如京韻大鼓、梅花大鼓、單弦、馬頭調、聯珠快書、時調小曲等的演唱、伴奏藝術非常嫺熟,並有所革新創造。他演奏三弦、琵琶、四胡、揚琴等民族樂器多有獨到之處,尤以彈彈奏三弦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1931年以後,為京韻大鼓名傢劉寶全伴奏5年,時人譽為雙絕。後專心幫助胞弟白鳳鳴改革京韻大鼓唱腔,編創瞭《擊鼓罵曹》、《七星燈》、《羅成叫關》、《馬失前蹄》、《建文帝出傢》、《罵城》、《哭祖廟》等20多段新曲目,形成瞭京韻大鼓的一個新流派──少白派,對京韻大鼓的發展產生瞭重要影響。1954年,他擔任中央廣播說唱團藝術指導時,對梅花大鼓唱腔的革新又做出瞭重要貢獻,被稱為“新梅花調”。

白鳳巖在演奏三弦

  白鳳巖的主要藝術成就:①創造瞭少白派京韻大鼓的“凡字腔”,即在行腔中運用“凡”字(即清角音或變徵音),促使曲調色彩和調性產生變化,增強蒼涼悲壯感,為京韻大鼓的唱腔豐富瞭表現力。②改革瞭梅花大鼓音樂唱腔舊的結構程式,創造性地繼承、發展瞭在梅花調唱腔中夾用牌子曲和時調小曲的形式,從曲調到唱法、伴奏均創有新意,改變瞭舊梅花調過於悠閑、迂緩的情調。③創作瞭大三弦獨奏曲《風雨鐵馬》、《八音盒》,改編瞭變調《柳青娘》、《萬年歡》等,創作瞭北派琵琶獨奏曲《花鼓琴聲》、《劍閣聞鈴》,還改編瞭《新八板》等。在這些樂器演奏的指法以及技巧的革新、創造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