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曲種。流行於陝西安康地區、漢中地區西鄉、城固等縣及湖北鄖陽一帶。從清代乾隆三十七年(1772)以後,安康地區多有從四川、湖北、河南、江西、安徽等省前來墾荒的移民,相繼傳入瞭各省的民間小調。巴山漢水之間向有歌鄉之稱,民間音樂十分豐富,安康曲子就是由這些流入的民歌、曲子結合當地的曲調和語音形成的。清代多為文人用以自娛,故有室內雅樂之稱。民國以後傳入民間,手工業、服務行業職工多有愛好者,農村每逢節日及農閒季節也有演唱活動,但都屬業餘演出,很少有專業藝人。

  安康曲子的曲體結構分為“月背調”和“正弓調”兩類。月背調是聯曲體的結構,以〔月頭〕開始,〔月尾〕結束,中間插入表達不同情緒的各種曲牌。常用曲牌有〔背弓〕、〔背尾〕、〔慢訴〕、〔緊訴〕、〔慢釘缸〕、〔緊釘缸〕、〔三朵花〕、〔五更〕、〔雪花飄〕、〔詩篇〕等70多支。有些短小的曲目不插入曲牌,隻用〔月頭〕和〔月尾〕兩個曲牌組成的稱為〔月調〕。正弓調是單曲體的形式,隻用一個曲調演唱多段曲詞。主要曲調有〔蒼龍下海〕、〔十杯酒〕、〔放風箏〕、〔梳妝臺〕、〔小四景〕等30多支。安康地區由於移民較多,語言音調差異很大,所以曲調也隨之有所不同,同一調式的曲子,演唱時色彩有顯著的差異。演出采取坐唱形式,隻唱不說,沒有表演。伴奏以三弦為主樂,除常用的四、五度(do-sol-do)、(sol-do-sol)定弦法外,還有一種二、五度(sol-la-mi)的獨特定弦法。另外配以月琴、琵琶、二胡、笛子等。打擊樂器有牙子板、花碟、盅子、四頁瓦等。演唱時有一人唱、二人對唱和眾人同唱等形式。曲目多半是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和一些詠唱地方風物的短段。影響較大的有《水漫金山》、《林沖夜奔》、《秦瓊觀陣》、《拷紅》、《昭君和番》等。還有一些反映勞動人民生活與愛情的作品,如《王大娘釘缸》、《二姐娃做夢》、《酸棗糕》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音樂工作者對安康曲子進行瞭一些挖掘整理工作。但迄今仍處於業餘演出狀態,還缺乏系統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