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詩人。字海秋。湖南益陽人。道光二年(1822)舉人,次年中進士,曾官戶部主事、郎中、山東道監察禦史。他關心時政得失。作禦史時,連上奏章,因言事忤旨被罷斥。後著《浮丘子》91篇,20餘萬言,“剖析天人王霸,發抒體用本末”,雖取泛論形式,實際是針對現實問題而發,“切於傢國天下”(《浮丘子·樹文》)。鴉片戰爭失敗,清廷與英國簽訂《江甯條約》時,他雖已不在言位,仍條陳三十事,其中指出早為預計、以防後患的事,多為後來情勢發展所證實。

<

  湯鵬論文,重視文藝與政治的相關相稱。他說“漢以後作者,或專工文辭,而義理、時務不足;或精義理、明時務,而辭陋弱。兼之者惟唐陸宣公、宋朱子耳”,並自稱“欲奄有古人而以二公為歸”(姚瑩《湯海秋傳》)。他反對當時將為政與修身分而為二,又將修身與文藝分而為二的風氣(見《浮丘子·仕解下》),要求將為政、修身、文藝貫而為一。對詩歌則強調“本乎性情而應乎氣運”(劉伯塤《海秋詩集序》)。所作詩文基本體現瞭這些主張。其文“皆自道其所得”(熊少牧《浮丘子序》)。其詩今存2000餘首,評論政事,吟詠時物,俯仰身世,也都“出入於風騷,而不茍作”(《山陽詩叟行序》)。龔自珍跋其詩集說:“海秋心跡盡在是”,“要不肯挦扯他人之言以為己言”,“詩與人為一,人外無詩,詩外無人”(《書湯海秋詩集後》)。他的詩多悲憤沉痛之作,氣盛筆豪,淋漓酣暢,必求盡意,而不斤斤於格律。所以孔憲彝說他“興酣落筆一萬字,長河倒瀉驚奔泉”(《戲簡湯海秋》)。在諸體中以五、七言古詩最有特色。

  著有《海秋詩集》26卷,有道光十八年和同治十二年刻本、《浮邱子》12卷,有同治四年刻本。

湯鵬墨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