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戲曲作傢。字容之,一作容止,號蕉窗居士、守真子。松江(今屬上海市)人。雍正六年(1728)入都謁選,得官杭州府同知,後又任湖州司馬篆,不久移為衢州府同知,至乾隆十九年任滿入京。

  黃圖珌善詞曲,亦工詩文,著有《看山閣全集》,收詩、詞、文、賦、雜記和散曲共64卷。另有傳奇《雷峰塔》、《棲雲石》、《夢釵緣》、《解金貂》、《溫柔鄉》、《梅花箋》等6種,前5種今存。其中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是《雷峰塔》傳奇。此劇所寫的白蛇、青蛇蛇故事原系民間傳說,其文字記載先後見於《小窗自紀》、《清平山堂話本》、《西湖遊覽志馀》、《西湖佳話》和《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永鎮雷峰塔》等筆記或小說。明末陳六龍有《雷峰記》傳奇,今不傳。

  黃圖珌的《雷峰塔》是今天可以看到的這一題材的最早劇本。劇中描寫的白蛇形象和小說有所不同,她不再是害人的蛇妖,而是一個溫柔善良、忠於愛情的婦女形象。白蛇和青蛇在西湖遇雨時向許宣借傘,及後來為索取許宣而同法海大戰的情節,也比小說中的描寫更豐富,這些都對以後的白蛇傳戲曲發生過重要影響。但是,劇中的法海仍是一個法力廣大的衛道者的形象,許宣則被寫成受害者,最後因法海的點化而遁入空門,這又使作品存在著缺陷。《雷峰塔》在演出過程中,藝人們對它作瞭加工,並增加瞭“生子得第”情節,當時很盛行。到乾隆中葉,他本《雷峰塔》出現後,黃本漸不為人知。黃圖珌的《看山閣閑筆》記錄瞭一些民間流傳的笑話、寓言等,是研究俗文學的可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