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版畫的出現最晚不遲於唐代,它與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和普遍應用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唐代後期及五代時,版畫已應用於佛經、日用書籍等印刷品之插圖,畫、刻、印均已達到一定的藝術水準。宋代在此基礎上雕版印刷有瞭更大的發展,書籍刻印生產遍於全國各地,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南宋都城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及福建建陽、四川眉山等地都是雕版印刷的重要中心地區。國傢及地方政府主持下的刻書事業有龐大的規模,私人刻書及作為商業手工業的書坊刻書也相當活躍,不少書籍中附有精美美的版畫插圖。隨著雕版印刷的發展,宋代版畫展現出古代版畫史上的首次繁榮景象。

  宋代城市經濟繁榮,手工業發達,文化興盛,繪畫藝術的發展和提高,都對版畫藝術的發達產生促進作用。版畫不僅在宮廷、文人及民間刻書中應用,也出現於民俗活動及工藝品中,並開始瞭單幅版畫的印刷。據記載,北宋仁宗皇祐(1049~1054)年間曾將宮廷畫傢高克明等人畫的《三朝訓鑒圖》鏤版印刷,頒賜王室及大臣。《訓鑒圖》系畫宋初“盛德之事”,共一百事,圖中人物才及寸許,還有山川宮殿儀衛等復雜景物。神宗熙寧元年(1068)宮中曾將所藏吳道子所畫鐘馗像鏤版刻印分賜大臣。哲宗元祐元年(1086)司馬光死後,有人把他的畫像刻印出售,竟因此致富。四川地區有的扇面上刻印著宮室山水之類的圖畫。每逢臘月,汴梁及臨安等城市市場上有刻印的“諸般大小”的門神、鐘馗等神像節令畫出售。從以上情況可知宋代版畫已普及到各個領域,現存的宋代版畫遺物則足可顯示其藝術技巧的成熟。

  佛教版畫在現有宋代版畫遺存中占很大比例。宋代佛經刻印有著宏大的規模,卷帙浩繁的《開寶藏》、《毗盧藏》、《磧砂藏》等都刻於宋代。不少經卷引首有佛像版畫,美國哈佛大學福格美術館藏佛教木版山水版畫4幅,其中一幅附有經文“禦制秘藏詮卷第十三……大觀二年(1107~1110)畢”等字樣,有的研究者認為這些版畫與《開寶藏》有關。發現於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的《大隨求陀羅尼輪曼荼羅》刻於宋初太平興國五年(980),雕有佛像及經咒文字,結構嚴謹,線刻縝密,刀法雄健勁利,技巧明顯超過前代。1954年日本清涼寺釋迦瑞像中發現北宋太宗雍熙元年(984)所雕《彌勒菩薩像》、《文殊菩薩像》、《普賢菩薩像》、《靈山變相圖》等單幅版畫,其中《彌勒菩薩像》上刊署“待詔高文進畫”、“越州僧知禮雕”,可知為北宋名畫傢高文進繪稿,並在越州(今浙江省紹興市)雕版。這批版畫,刻線纖細流暢,不失原畫神韻。宋代民間佛經版畫有很高水平,南宋臨安賈官人經書鋪所刻《妙法蓮華經》引首版畫,有釋迦、僧眾、天王及王子百官朝聖形象,人物眾多,場面宏麗。賈官人經書鋪又刻有《佛國禪師文殊指贊》,每頁都文圖對照,表現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形象活潑生動,有的宛如是一幅世俗的嬰戲圖,顯示出坊刻版畫的高超技藝。南宋紹聖四年(1231)在平江府陳湖磧砂(今江蘇省蘇州市吳縣)延慶院開雕的《磧砂藏》,為武職官員趙安國發起由平民集資施刻的,延續到元至治二年(1309)始告完成,這一些經卷的扉頁也都有繁密精美的佛像版畫。

《經史政類備急本草》插圖

  宋代有些經史文集的刻印本也附有插圖。如《尚書》、《毛詩》、《禮記》、《樂書》、《論語》以及《老子》、《莊子》等書的坊刻本,多以“纂圖互註”為標榜。北宋嘉祐八年(1063)建安餘民勤有堂所刻《列女傳》,圖文並茂,每頁采用上圖下文版式,共有插圖123幅,題“晉顧愷之畫”。這些插圖人物形象生動古樸,刻線剛健明快,是建安版畫之先驅。

《重刻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插圖

  宋代刻印的科學技術性書籍也多有圖解式版畫插圖,如《營造法式》、《經史政類備急本草》、《宣和博古圖》之類。南宋理宗時所刻《梅花喜神譜》是中國第1部專門表現梅花的畫譜,共計百圖,刻繪瞭梅花的各種不同形態,形象突出,刻風剛健明快,每幅中均有標題及五言詩,具有較強的藝術性。

  宋時版畫除木版雕印外還運用瞭銅版雕鑄印刷,主要用於紙幣及廣告的印制。現存北宋鈔版拓本及南宋時期的會子版上都雕有圖案,中國歷史博物館藏的“濟南劉傢功夫針鋪認門前白兔兒為記”的廣告都是銅鑄凸版所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