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代書畫史論雜著。何良俊撰。何良俊,字元朗,號柘湖居士,華亭(今上海松江縣)人。嘉靖中以歲貢生入國學,授南京翰林院孔目。棄官歸傢後,移居蘇州,與張之象、文徵明父子交遊,論書畫頗受文氏影響。他博學多聞,愛好書畫,富於收藏,亦能鑒別,著有《何翰林集》。《四友齋叢說》初刻於隆慶三年(1569),書畫論之寫成當不晚於此時。

  此書原名《四友齋叢說》,38卷,為筆記雜著體,內容遍涉各個領域。其中卷二十七為書論,卷二十八、二十九為為畫論。黃賓虹、鄧實編《美術叢書》時,從原書析出此三卷,分別標以《四友齋書論》、《四友齋畫論》的書名。

  此書書畫論各50條,大都采自前人著述,附以自己的見聞和議論,兼收並蓄,巨細無遺,較少發明。書論雜論書體源流,書風流變,歷代名傢名作;持論崇尚王羲之、趙孟牠,以為王羲之之後,僅趙孟牠一人集其大成,實是明代普遍看法;但指出宋元以後石刻不佳,尚有見地。畫論亦多采摘前人論述,並論及各代名傢,當代畫苑;持論亦較尊奉文人畫,非常贊成昔人主張“一須人品高,二須師法古”;對於“利傢”(指文人畫傢)與“行傢”(指職業畫傢)的問題,他持論比某些極端文人畫論者較為通達,他評文徵明“本利傢”,“善利而未嘗不行者也”,也就是說“利傢”不妨兼具“行傢”本領。他列舉古代文人畫傢,認為是“正脈”,提到馬遠、夏圭,他說“然隻是院體”。值得指出的是,他能註意到出土畫跡。如論漢人車螯上所畫,“其畫法甚拙”。他對明代畫院體畫傢及“其不在畫院者”畫傢均有所記載。所有這些均尚有一定的史料價值。